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不值得

011.码头

明朝不值得 壹文 4168 2020-06-06 07:23

  

市场繁荣就意味着机会多,李固看着繁忙的码头、小镇,心里有了决断,按部就班的城池里不是自己生存的好地方,必须来这里。

要到这里寻找机会就不适合住在城里了,但已经和房牙约好了也不能反悔,顺便也可以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不是!

时间还有,再观察一下这个镇子以及码头的情况。吃完杂粮粥,一共20文钱。不是比先前的便宜,而是这家铺子的杂粮粥要比之前吃的稀了不少,但还是便宜,不还有挑咸鱼嘛!

也许这里的早餐就是这样的也说不定。

走出食铺隔壁就是一家米铺,这时候正有人在买米,于是李固停了下来。

一个汉子正提着个灰色的口袋要买米,说的应该是当地的方言,站在米店门口跟伙计砍价。

米店的摆设跟现代乡镇里的粮油店差不多,一袋袋的灰色袋子装的粮食齐整的码在铺子的厅堂里,没有柜台,厅堂里还有几个人在跟里面说话。

外面用也不知道什么材料的布斜支着一个凉棚,凉棚下面几个木桶里散放着一下米、豆、黍之类的粮食。

提着口袋的汉子就是在凉棚底下跟伙计说话,说的什么听不懂?隐约听到有“斗、210、205”的字眼,眼见着似乎谈妥了,伙计转身去店里拿了一个木质方形的一面斜开口的盒子出来。

然后一下一下的在一桶看着跟现代大米一样的米桶里装米往汉子的口袋里倒。李固数了一下,伙计总共往汉子口袋里倒了十次。

木头盒子李固有些印象,记得小时候家乡买小米的时候有些杂货店还用这个计量,突然又想起上学时的一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难道这时候买散装粮食不是用斤来计量的?

古代大宗货物用担来计量李固是知道的,可担一下用什么计量他就不记得了,但现在看来这买散装米分明用的是体积单位来计量的!

“升米恩,斗米仇!”刹那间一句谚语在李固脑中闪过,又想到刚才听到的“斗”,真是混乱的度量衡啊!

刚才伙计用的应该是“升”,一共装了10次是1斗,这是用体积单位代替了重量单位,担又是什么计量单位呢?搞不好还是体积计量。

看着伙计装好了粮食,汉子从怀里掏了两串铜钱出来,另外又数了5个铜钱,205文。

李固仔细看了一下,还是黑乎乎的铜钱,里面好像还有几个灰白色的。伙计拿着铜钱数了一遍,然后指着灰白色的铜钱又跟汉子说“5”什么的。

汉子摇头说2个,最后汉子又摸了三个黑乎乎出来给了伙计,然后扎紧米袋走了。

李固明白了,原来灰白色的铜钱比黑乎乎成色似乎还差劲,伙计要求汉子要多给5个黑乎乎,但汉子只想补2个,最后以补交了3个黑乎乎成交。

10升等于1斗,一斗米的时价是208文铜钱,看着那1斗大约5、6公斤样子,那么1担又是多少斗呢?估计是10斗,因为升到斗是10进制的。

好了,李固再次蒙圈了。本来他以为担是重量单位,但现在看来是体积单位,那一斗等于多少斤?一担又是多少斤来着?

好吧!对于现代习惯用重量单位来计量固体物质的李固来说,这样的习惯冲击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很容易引起思维混乱。

比现代北方习惯了公斤价格单位的人到了南方很不适应斤价格单位还要强烈。因为你会不自觉的想要换算一下!

李固现在就被米价到底多少钱一斤折磨了!根本没法换算过来!因为就不是一个计量体系来的。

就象现代的石油价格一样!你平常加油都是按升算价格的,可是国际油价是桶,国外大部分使用加仑计量,于是不是专业人士的你根本搞不清自己正在使用的油价和国外、国际油价的关系!

头脑一片混乱的李固又听见米店里面的人用九钱三分、九钱五分……在讨价还价,于是脑子更乱了!

1两银子=10钱=100分=1000文铜钱,铜钱又根据质量不同另有兑换比,用黑乎乎似乎要2050文钱才能买1担大米……那么1斤大米是……唉!算了……

头昏脑涨的走到了码头上,李固甩了甩头,不能再这么折磨自己了!

这时候的码头没有吊臂,船舷的高度和码头不是一般高的,于是上下货多半要走跳板,没有橡胶作为缓冲装置的木船可经受不起和石头相撞,哪怕只是摩擦!

于是船只和石阶总能有三四米的差距,一块厚木板或者几根大毛竹做的跳板连接着船只和码头。

上下货都要踩着晃悠悠的踏板,有的还挑着担子!

少有船只只装一样货物,大半都是混装,于是李固发现在接货的地方有个人拿着一把签子,有长有短,有些还有颜色。

这人会根据搬运工搬运的货物给一根签子,搬运工收好后继续搬运,等看到一船货物卸货完成后,船上又下来两个人。

一个拿着本子毛笔,一个拿着口袋,然后搬运工就过去把签子给拿着毛笔的人数,另一个看着记录从口袋里拿钱发给工人。

呵呵!李固看着笑了,有点意思啊!

时间差不多了,李固在码头上问了一个挑

夫,这个镇子叫做江口,果然这边回城的路和罗浮渡不是一条路。回城的路上就比较热闹了,行人不少,看来城里也有不少人在这边做事或者采买。

路上的牛车来往,车轴和轮子咯吱咯吱的摩擦声格外刺耳,都是两轮车,但好像大家都很习惯了。

等走到城头一看,这里是《拱辰门》,李固记得早晨走的那个叫做《永清门》,南边有两个城门,北边也一样,估计全温州城有八个城门。

在城门口蹲着吃了一碗混沌。这个时代就有混沌了吗?李固边吃边感慨,居然是鱼肉馅的!味道相当不错,25文一碗,有点贵。

这是担着挑子做买卖的,一头装炉子一头挑个木头柜子,有人招呼就停下来,混沌是现包现煮的。

慢悠悠的一路走一路逛!这时代生活用品还是比较贫乏的,城里最多的铺面还是粮店、布店,经过盐铺的时候看到里面有调料、酱油醋。

问了两家铺子才回到了客栈,李固在路上经过的茶叶铺卖了二两好茶叶,花了20文钱,普通的才20文一斤,可茶叶怎么又用斤计量了呢?

房牙居然先到了,坐在客栈外的雨檐下,没有在客栈里面,被伙计招呼相互介绍了一下,才跟着一起进了房间。

伙计照例提着一壶开水跟着。房牙姓黄,看着三十来岁的样子,精瘦,大约165左右,皮肤有些暗沉,带着软帽,衣服上有几个补丁,鞋子灰扑扑的,看来生意不怎么样。

掏出自己买的茶叶招呼伙计泡茶,看着油纸包,房牙的眼光闪了一下,李固估计这是看包装就认出了茶叶的品质。

“不知李兄想赁什么样的屋舍?”房牙先开口了。

“哎呀,真是不好意思了!因为不熟悉这府城,今天出去走了走才发现住在府城不方便。”李固边说边笑着向房牙拱了拱手。

房牙的表情没有一丝改变,见李固拱手也连忙抱拳。

“李兄不必客气,不知现在李兄想在何处赁屋?”

看着房牙毫不气馁的样子,李固也不由暗赞这明朝中介的服务态度!

“我是打算在江口赁间屋子。”

“江口啊!那是三十六都(du)的地方,不过三十六都的高赞和我相熟,倒是可以给李兄介绍相识。”

三十六都是个啥?不过也没关系,李固估计这是古代的行政划分方法,但是有人介绍中介也很不错了。看来这大明就已经明确划分业务范围了!

“啊,这样倒是多谢黄兄了!”李固拿着伙计冲好的茶招呼着房牙饮茶。

“不妨碍的,就是不知李兄几时得空,在下便引李兄过去就是。”

哦!这让李固有些吃惊了,还亲自带路,这服务态度了不起啊!就算是盼着有点收入,做成这样也很可以了!大明朝,不简单那!

“不知道黄兄今天可行?”二钱银子一天,能省最好不是。

“如何不行?那现在就去如何?”房牙这是争取一切机会多挣点钱啊!

李固当然同意,虽然走了一上午,但除了破冰锥、开山刀、银子随身带着,当然锥尖是下了藏在口袋里的。其他的东西都装好放包里的。

只是不知道这客栈有没有退房时限?哪想伙计根本没提这茬,见李固准备离开还殷勤的要帮着拿包袱!

李固没让他提,出门前先给了房牙一块银角子,然后又给了伙计5文黑乎乎,把两人都高兴的不得了!社会人李固当然知道银子开道的威力,钱给的越痛快,服务才越好!

去江口的三四里路上房牙滔滔不绝的给李固介绍这温州府的风土人情,原来这里还出过一个首辅,叫做李璁。

以李固知道的明朝操行,这李家现在怕都还是是这温州府豪门大家了!

果不其然,房牙接着又开始介绍这李家后面又中了什么秀才、举人,在某某县有多少田产、店铺,府城的谁又是李家的什么人。

李固就这么跟房牙一路说说笑笑又回到了江口。

房牙带着李固穿街走巷,在一条巷子里拍开了一个小院的门。李固之前在江边街道的时候没想到这个镇子有这么大,惊讶中一张50多岁的胖脸出现在眼前。

咦?这个房牙日子过的很不错啊!这两天李固有些习惯这时代男人脸上都有胡子了,可这张留着长胡子的喜庆脸还是让李固有些想笑!

两个房牙一个被叫做“黄二”,一个被称作“阿叔”,看起来是很熟悉。

三十六都房牙高赞在门口了解到李固的需求后热情的招呼着两人进了院子。

院子挺大,至少在李固的认知里这个院子得有一亩多地,院子盖着四间屋子,三间顶上有瓦,一间顶上是茅草。

随着高赞走向正对门的一间大屋的路上,高赞用当地话朝左手的一间屋子喊了一句什么,就见到一个还黄二差不多大汉子去了草顶的屋子里。

进屋坐下客套了几句,李固说了自己的需求,一间能睡觉的屋子而已,最好有地方能做饭,毕竟天天出去吃饭花费大。

房牙高赞听了李固的需求,沉吟了一下有些为难的告诉李固,这样的屋子不好租。

听了高赞的解释李固才知道,原来这时代很少有单房出租的,要么整栋,要么整院。一来流动人口本就不多,二来镇子上房子便宜!

一听房子便宜,李固顿时有点上头了!能有多便宜?当代华夏人有几个对房子不上头的?李固也没少在房子上挣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