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军阀

第466章第二次中东战争

军阀 caler 3345 2020-06-13 10:36

  

1956年10月20日,也就是戴季良再次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三共和国)大总统的第二天,英法两国代表团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然而在美苏反对、中国投了弃权票的情况下,安理会于当年11月7日,正式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使得英法在和平框架内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化为泡影。

既然通过和平手段拿不回失去的利益,英法这两个做惯强盗的国家便不掸使用武力,不过为了解决兵力不足及避免更多伤亡导致的国内反战声浪,法国首先提议邀请以色列一起加入对埃及的入侵,此时通过各种手段抢购了大量军事装备的以色列正有心趁火打劫,因此三方也算是一拍即合,于是在英法承诺给予以色列部分资金支援并承诺以色列可以占有运河西侧西奈半岛后,以色列人便摩拳擦掌的充当起马前卒的角色来。

1956年11月22日,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关键的米特拉山口实施伞降;正当以军第202伞兵旅的主力急匆匆的开赴米特拉山口与伞降部队汇合之际,得到以军出击消息的埃及军队迅速派遣第4装甲师赶赴米特拉山口准备围歼以军伞降部队,但是埃军的行动遭到以军空军的阻击,等到第4装甲师抵达米特拉山口一线时,已经是11月23日傍晚了,以军第202伞兵旅已经实现了汇合,无奈之下,埃及只能在山口外侧的海坦谷地设防阻击。

11月24日,以军第202伞兵旅2个连在6辆履带式装甲车和2门82mm迫击炮的支援下小心翼翼的进入海坦谷地,然而以军才一露头便遭到埃军的集火打击,以军一时陷入苦战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军发现埃军炮火除直接命中外,任何炮弹碎片和子弹都无法对身处在(中国产)赛里斯一型装甲运兵车、赛里斯二型装甲战斗车内的以军官兵造成重大危险,于是以军迅速调整部署,在迫击炮的掩护下,由6辆履带式装甲车为前导,果断发起进攻,到了当天下午,以军便以20余人的轻微伤亡,从埃军6个连的守军手中夺取了海坦谷地,以军第202伞兵旅装备的6辆履带式装甲车更是无一损伤······

除了南线第202伞兵旅在海坦方向实现突破外,以军第7步兵旅还于11月23~24日间夺取了西奈半岛北部的达卡山口和重镇阿布奥格拉;不过以军第10步兵旅和第37机械化旅的战斗却进行的不顺利,始终没有能夺取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两处要点。

就在埃以军队于西奈鏖战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于24日下午5时25分向埃及纳赛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立刻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两国政府将派兵进行干涉。

面对英法限时12小时必须答复的最后通牒,与英法合谋的以色列人立刻表示了同意,埃及总统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并于第二天一早签署命令,要求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并同时要求西奈守军守住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以阻挡以色列人的前进脚步。

如愿以偿的接到埃及方面的拒绝后,英法联军遂于25日开始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配合以军将埃军主力拦截在西奈半岛。

不过正当英法军队在以色列人的配合下,准备一举占领运河区的时候,之前因为匈牙利事件而焦头烂额的苏联政府已经回过神来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

虽然国际犹太人财团在美国政府内部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美国政府并非单纯由国际犹太人财团所主导,更何况从罗斯福以降的历届民主党政府都以摧毁英法殖民帝国为己任,因此在苏伊士危机爆发伊始,杜鲁门政府便一直就在冷眼旁观,准备在合适的时机插手;如今,苏联政府的来信,让美国政府找到了介入的理由。

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照会英法两国政府,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

如果说,仅仅是两不想帮,那也就算了,但问题是,杜鲁门还亲自打电话给艾登,要求英法从埃及撤军;此外,美国政府(以及中国主权基金)还大肆抛售英镑、法郎,致使两国货币再度暴跌15%和9%。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对英法两国政府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即便本币暴跌,两国政府依旧试图硬撑下去,然而英法两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却被把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美国人所拒绝,甚至为了逼迫英法两国就范,美国政府还把英法两国剔除出了未来数年内欧亚复兴计划的援助名单。

面对美苏的夹击,英法两国还想顽抗,于是美国便又在联合国战场发起了新的攻势:11月27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于同日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埃及局势;11月29日,在美国的鼓动下,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

苏联政府也火上浇油,11月30日,苏联政府公开警告英法两国,若再不从埃及撤出军队,必要时苏联政府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打击巴黎和伦敦。

“热爱和平”的英法两国人民彻底被吓住了,于是在群起反战的两国人民的压力下,英法政府被迫退缩了,12月6日,英法两国政府被迫宣布停火,随后于12月19日前从埃及撤出了全部军队;独木难支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政府应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于1957年5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所遗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暂时管理。

埃及终于艰难的以数万军民的伤亡和十多亿美元的损失获得了胜利,但由于获得了全部的苏伊士运河通行费,这些损失还是值得的,更何况政治上的胜利使得埃及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以及抵抗以色列人的中流砥柱;

对于美国来说,通过干预苏伊士运河战争,在充满石油的阿拉伯世界获得了好感并撬动了英法的墙角、使得美国势力渗透至部分刚刚独立的英法殖民地;

对于苏联来说,不但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还获得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人的青睐,使得苏联的势力渗透入中东,包括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一大批中东国家开始聘请苏联军事顾问、采购苏联军事装备,属于政治和经济双丰收;

就连与第二次中东战争关系不大的中国也通过投机英镑和法郎获得了超额的财政收益,而且中国装甲战斗车在战争中的优良表现,也收获了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国军方的关注,大笔订单纷至沓来,为中国军火又做了一次上好的广告;

而对以色列来说,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虽然没有扩张领土,但也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使得以色列人在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从亚洲方向运来的物资也不需经过埃及人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转运,彻底避免了被人掐住咽喉;

只有英法两国大输特输,不但彻底丢掉了一流国家的地位,就连英国首相艾登也因为战争结果对英国大为不利而被迫在1957年2月辞职,不过,经此一役,英法政府真正认识到了美国的不可靠,有必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拉拢其他国家才能与美苏抗衡,因此英中、法中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升温,而法国政府更是加快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