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玉碟碎片

第六百一十九章二人一心

玉碟碎片 狐爷就是我1 4095 2019-04-16 09:41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锁魂玉。内自成一个空间。王一凡和吴良被吸了进去,而之后围棋也被吸了进去。

在里面,两个人感觉时间过的很漫长,还好不是一个人呆在里面,要是一个人的话,肯定会疯掉的。

围棋这种东西,最适合打发无聊的时间了,当然,也有十几秒的超快棋。

两个人下着下着,像是之前一样,黑白棋竟然又组成了一个心字,和之前的仁字一样,这情况,吴良在和其他人下棋的时候,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仁,心,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呢?

当心字出现后,在棋盘上的棋子又拿不下来了,这让两人都哭笑不得。本来以为可以借助紫金罗玉盘,希望可以有办法出去,但是这现在也失败了。

在外面,陈默依旧控制着铁线虫蛊让其对楚人美施加压力,不对,现在应该是小蝶,而此时真正的楚人美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是楚人美的的灵魂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虽然外面之前打的非常激烈,但是在锁魂玉镯里的吴良和王一凡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里面安稳的很,他们并不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陈默和楚人美大战了一番。

而此时,陈默的法力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而小蝶也差不多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陈默的整体实力确实不如她,但是陈默的蛊虫太多,防不胜防,而且铁线虫蛊这种虫子,繁殖力也是这么高。

外面的陈默和小蝶都在防备着对方,陈默之前若是不用催眠蛊催眠,或许可以直接把小蝶灭掉,但是她想要的,却是控制对方,让她为自己所用,收服一个人,可要比杀掉对方难太多了。

小蝶生前也被催眠过,很快就在催眠的状态下醒了过来。

一般催眠是催眠师利用催眠术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藉由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引发被催眠者的原有但不被觉知的潜能。如果本身没有的潜能则可透过暗示的方式联想模彷出来。譬如设定一个情境,让被催眠者进入,利用情境的情况设定,由催眠者体验。当情境设定是愉快的,被催眠者可将原本的悲伤情绪做转换或释放。这些情绪的转换可以引发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绪愈合能力,进而达到催眠师预设的效果。当被催眠者带者转换的情绪回到现实情况时,遇到类似悲伤的事件时,原有的悲伤情绪将会减低,进而演变成习惯。但是,催眠是有时间效力的。因为这是新加上的情绪习惯,必须常常配合自我催眠的练习,才可能将新加上的行为情绪习惯定型,成为自己真正的习惯。

超意识催眠沟通是结合催眠、深层沟通、NLP为技术基础,融合心理学、超心理学、宇宙实像、灵学、行为分析为沟通理念,藉由个桉本身困扰已久的事件、情绪、心理、生理反应为探讨的媒介,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桉自己道出过程,并由催眠沟通师引导个桉深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想要表达的意念。引领个桉通盘的了解事件始末,藉由语法的不同,让个桉自己体会在同一个事件上,深层的自我所表达的多种意念及情绪反应。超意识催眠沟通是让个桉去了解原本旧有行为习惯的形成原由,并从更超然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什么目的,又要如何改善,让个桉心甘情愿的用自己提出的新习惯去取代旧有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即为由当事者内心去解脱自己原有的束缚。

陈默当然用的是催眠蛊,而不是催眠术,所以小蝶挣脱的时间要比前几次稍微长一些。

在所有典型的催眠现象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之一就是催眠逻辑。“催眠逻辑”一词由奥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在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并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奥恩(1962)说,如果要被催眠者对椅子作负性想象(即想象椅子已不在原处),那么当要他们睁着眼睛在室内行走时,他们会控制自己不碰到椅子,但她们仍然坚持说看不见椅子。这便是催眠逻辑的一种表现。没有催眠逻辑的人,就会碰撞到椅子上面(鲍尔斯,1976)。在这类实验中,有的还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正相信椅子已不在原处;或者椅子尚在原处,但他们已经不能看见它。如果他们相信椅子尚在原处,只是看不见它,那么他们在看不见椅子的时候还能回避它,这也并不是违背逻辑的,因为被催眠者可能还记得椅子的位置。若将椅子移动地方,这种试验就要完善得多。其道理是,在椅子移动之后,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报告看不见椅子,一方面又回避摸着椅子,这就更清楚地说明其反应的不相容性,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凭记忆知道椅子的位置。与此相似的另一种催眠逻辑现象是有人报告的“双重”幻觉。其表现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被催眠者幻视见一个物体,而这个物体已在屋里;或者幻视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步入室内。这都是双重幻觉催眠逻辑。不过,麦克唐纳和史密斯(1975),席汉、奥布斯托和麦康基(1976),以及席汉(1977)等人发现,并非所有报告讲的都是双重幻觉,有不少被催眠者是假装看见了双重幻觉。此外,双重幻觉的不相容性也有疑问。这里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对幻视物体之真实性的相信程度,他们不能认为幻视物体只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如果他们真正相信幻视物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看见一个以上的物体便不合乎逻辑。当然,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些道理可以合理解释双重物体是能够并存的。如果被催眠者知道两个物体中有一个是幻觉,那既无不相容性可言。因为当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视物体是幻觉时,它便可以消失。透明幻觉是催眠逻辑的又一种表现。所谓透明幻觉就是被催眠者报告,他们透过幻视物体看见了真正的物体(约翰逊,马厄和巴伯,1972;席汉等,1976)。同样,也有些被催眠者所报告的这一现象是假的。看见一个被另一物体完全遮掩住的物体,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过,幻觉没多少规则可遵循,对大多数被催眠者来说,幻觉的一个性质可能就是被催眠者可以透过它看见对面的物体。催眠逻辑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虽然不少人报告了它的存在,但是越仔细地分析它,它就越难把握。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被催眠者是真正相信看见的物体是真实的,还是认为那是一种幻觉:是真正相信并不存在那个物体,还是认为那是一种负性幻觉。若要否认催眠逻辑现象的存在,也并不困难。然而,催眠逻辑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被催眠者的认识,使这里提出的一些问题获得解决。在作这些研究时,或许要采用与席汉和麦康基(1982)相似的方法。

每一个罹患忧郁的人,都是最高明的催眠师,忧郁指数愈高,功力愈深厚!

这是因为隐藏在他们意识背后的【末那识】暗中作祟,

不断传送出负面情绪,造成身心灵超载,当然就快乐不起来;更不幸的是,有些人因此与自己内心的阴影、创痛一辈子对抗著。

其实,【末那识】蕴藏著让我们脱离苦海的智慧,你可以藉由【末那催眠】的协助,抓出主导生命那双隐晦不明的幕后黑手,透过修改【末那识】的【长驻程式】,就能修补让我们生病忧郁的程式缺陷,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决定我们要的快乐人生。

本书最大特色是结合东方佛教与西方荣格分析心理学,探讨催眠如何对身心有困扰的人予以协助与疗愈。

佛教有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大意识,在第六识之后还有第七识,就是这里所说的【末那识】。末那识也就是潜意识,是运作所有情绪、记忆的作业系统;然而末那识的【我执】,使多数人执著於自己的看法..

催眠与睡眠

尽管谁都要睡眠,但很明显,谁也不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识。在这一领域里,正是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诞生,特别是脑电图(EEG)的发明,便使得关于睡眠与梦的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在做脑电图记录时,要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测量脑的电活动变化。德门特和克莱曼(1957)通过记录脑电图而分别出睡眠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第1期睡眠中,脑电图呈现高频、低幅的波形,与清醒休息状态(0期)的波形相近,只是较不规则。在这期睡眠中,人们正在打瞌睡。而且若从这期睡眠中醒来,人们甚至否认正在瞌睡。

第III期睡眠的脑电图以大而低的波形为其特征,偶尔见有短时的、有节律的低频波(称为“棱形”波)。第II期睡眠较第I或睡眠为深。第III期睡眠又较第II期睡眠为深。在这一期睡眠中,脑电图的波形更不规则,其间也有梭形波,只是其波幅较高;偶尔也可能出现大而慢的波形。第IV期是最深度的睡眠,在脑电图上以大而慢的波(6彼)为其特征。此外还有眼快动(REM)期睡眠,这时人们正在做梦。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们平均要经历5段眼快动睡眠,每段间隔大约90分钟。眼快动睡眠穿插在一夜睡眠的各期之间。

被催眠者脑电图的波形与睡眠者脑电图的II、III期波形和IV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别(埃文斯,1982)。例如在催眠过程中几乎没有IIII期6波的迹象出现。彻脱克和克拉乌兹(1959)讨论过I期睡眠与催眠在脑电波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当然部分是由于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感到瞌睡,正在闭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题上1—2秒钟。或者正如埃文斯(1979,1982)指出,它是由脑电图记录的不敏感性所致;催眠与睡眠的脑电活动本来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为脑电记录时的过多干扰所掩盖。可以预料,如果为受术者施加“觉醒”诱导,而不是相反的“睡眠”诱导,那么其脑电波将有很大差异。(班亚,梅扎罗斯、格雷古斯,1981)

为什么催眠曾被视为是与睡眠相同的状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别人看来,正在睡眠的人与经过“睡眠”诱导催眠了的人在表现上报相似;二者显然都可产生不随意活动,如生动的做梦。睡眠与催眠的另一个可能的相似之处在于,有人(埃文斯,1977)发现受术者在接受哈佛集体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测试时的得分与他们的夜间入睡能力有关。埃文斯(1982)认为,这种相关可能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控制意识水平或意识状态的机制;而该机制无论在人们进入催眠还是进入睡眠时都发挥作用。除了上述相似之处以外,人们一般认为睡眠与催眠是大不一样的两种状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