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玉碟碎片

第五百一十七章咏春拳

玉碟碎片 狐爷就是我1 4101 2019-04-16 09:41

  

咏春拳是一门不尚力的功夫,是指不用与生俱来的外力,但就如参与战争就需要武器一样,没有力怎样搏击?——咏春拳用劲。劲和力有什么区别?这是武术界至今还在争议的问题。咏春拳的劲是放松发出来的,理论上与太极的发劲机理差不多。是利用肢体的松柔,节节贯串,周身一家。力很大程度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锻炼可以提高但非常有限,比如你是百二公斤级则任凭你怎样练都不可能比得上史泰龙;而且力会随着人的老化而消退。但劲是完全靠后天修炼所得,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增长,“日子有功”,姜愈老愈辣。所以是否咏春拳好手跟你体型体重没有关系,而只跟你的有否正确修炼和是否下过苦功有关系。

咏春拳的练劲通过三个阶段,与太极一样:

1,摧僵求柔。先去除人体硬力(太极叫“努责”)和使用蛮力的习惯。练到不会出力、无力可用。这阶段愈彻底愈好。然后始练松柔之劲。这阶段愈长愈好。

2,练柔成刚。将柔练至尽头就会成刚。刚劲不需要刻意修炼,而是通过不断练柔所得,所谓“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3,刚柔相济。刚劲练成后,可与柔劲互化,随心使用。但柔是母,刚是子,运劲为柔,发劲为刚。刚劲发多少是随客观需要而定,咏春拳前辈称为“斤两”。

整个练劲过程有个特点,就是摒弃用力。外力、蛮力、硬力、都差不多意思。所以练咏春拳不举重,不打沙包(健身室那种),不做引体向上、虎卧撑等。。。避免形成“努责”。避免“手瓜起展”(形成三角肌)。而用咏春拳特有的方法和器具。

最后特别说明,这里所谈的只是本支流的咏春拳,并不代表其它咏春拳门派,而且仅是本人的一管之见。如果有认为上述理论极端、荒谬者,大可一笑置之。

使我想起了以前习咏春拳,不时会有人说:玩咏春拳么?会玩坏身体的哟!可要注意呀!若再问其详,得到的不是说因为含胸、落膊、收臀、顶肽所至,就是说由于发力超负荷的缘故,总之就是弄不明个中原因。我想,咏春拳的劲,可真是个大问题。不发劲,其所学只会落得个“银样蜡枪头”的架子,好看不中用。如发错劲,那问题可就不是好看不中用那样的简单,而是会适得其反,甚至危及自身。

朋友所提及的“咏春拳会玩伤身体”可能是出于几种情况,比如对“含胸”的误解。许多人把含胸练成了驼背。再如为了练短劲或“寸劲”,走火入魔,“菊力”把自己弄伤了。

一般挺胸容易发力,而含胸是为了发劲。所以外家拳一般要求挺胸出拳,而内家则要求含胸落膊。至于“寸劲”,本来是应该放松发放出来的,其实是太极所讲“金驹抖毛”的原理,但许多人由于用了外力,屏住呼吸崩紧肌肉,又追求短距离发力,所以很容易憋伤了中气。

特别提一下,练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以年来计算的(更别提还要练气,做到劲气合一),练力练肌肉是可以速成的,几个月就可以见效。所以传统的咏春拳,注定要在商业社会里灭亡。乃至不少名师前辈,也识时务地有意无意将咏春拳改造,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岑枝,其后期的门徒竟然有以打树甚至打石头的来练桥力的,因为他们的师父从没有告诉过他们咏春拳是软拳。李小龙也很明显是打硬的,是叶问把他教成这样还是叶问本身是打硬的?不得而知。但一个事实是,今天香港的咏春拳,已走向搏击化的方向。传统的模式(一个师父带一两个徒弟,徒弟对师父生养死葬)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出于生存和商业化的需要,咏春拳界成了今日的局面,也是很自然的事。

咏春拳复杂。太极支流众多,但每一支都讲松柔;咏春拳却起码有软硬之分。不过我们可以稍作分析,严咏春拳本身是弱质女流,不管咏春拳是她本人所创还是承继于五枚师太,都是因为适合了女人的生理特点才自成一体能在江湖立足的,其原旨是反传统的硬桥硬马而行之,转而克制硬桥硬马。所以咏春拳很聪明地把弱者的许多劣势变成优势,比如弱者气力差,咏春拳则要求不用力;弱者身形小,咏春拳就创出“打点的功夫”,将小变成一件好事。具体一些比如咏春拳的“蜡手”(抓手),是做出“医生的诊脉手”,轻轻搭住即可。

这里并不是说只有瘦弱的人才适宜练咏春拳。张保身材高大,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大师。只不过你练了这家的功夫,就要明白这家功夫的用意。并要遵循它、演绎它。至善禅师授徒的时候,向十个徒弟传授了十种不同的武功。为何?因材施教也,不同的武功适合不同人的体质、体型乃至个性。如果咏春拳是在健身室里热气腾腾地练出来的,我相信严咏春拳九泉之下得知一定会感到意外和滑稽。亚力舒华辛力加和史泰龙是不需要练咏春拳的,起码我这样认为。

做到无力可用是指:一,没有使用蛮力的习惯。很简单地,人在出拳的时候,出力容易(只不过出多出少而已),要求由始至终不出一分力就很难了!听起来不合理,但是事实。再者人在遇到外力袭击的时候,多多少少总有与之对抗的自然本能。通过锻炼要将此本能去除,形成不对抗的习惯。二,是指没有用力的物质条件。我学咏春拳之前,在学校是练哑铃的,虽然不算“大只”但肌肉结实。在师父面前得意地展示两臂三角肌时,他老人家竟说,“如果你真要跟我学,这只代表你要为解决它做许多无用功。”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每天在“不准用力”的耳提面命里,为消除这块累赘苦度时日。当你有一身横肉的时候,叫你不出力是多余的。只有当你手无缚鸡之力的时候,你才容易真正听话。等于说怎样才能杜绝你挥霍的恶习?最好的方法是让你身无分文!

我不是练太极的,我师父为人比较封闭低调,原先根本看不起太极,认为那只是“摸虾”的玩意。记得有一次他老人家从电视上看见一位陈家沟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在表演挥舞一把大刀,竟然兴奋得从藤椅里弹起:“好劲!看,她的劲是从腰胯发出来的,跟我们的一样!”他这才认识到原来公园里的公公婆婆所玩的东东并不代表真正的太极,从而对太极的态度立时改观,并且鼓励我去找太极的书来阅读,与他分享

从基础原理来看,我认为在许多方面,例如发劲,太极与我们这家咏春拳是一致的(当然,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拳种,是不可能相同的)。比方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就对劲的运用作了非常准确的描述。如果你对练太极的人谈论这些东西,不论他属太极的哪一支,相信其反应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对方玩咏春拳,说不准马上就会向你扔来鸡蛋和石头。师长们经常告戒:“对不接受的人讲法,犹如主动把钱放进别人的口袋,不但不会得到感谢,反而会自取其辱”。不过我是小字辈,不计较啦!:)

咏春拳的劲有个特点,就是“点”——用“力角”(太极叫“力点”)来体现。所以可以说咏春拳是一门打点的功夫。在没有接触到对方身体的时候,周身通透,无从着力(即做到“空“、”无“的要求)。在与对手相交时,接触的那一个点就自然产生一种柔劲,我们叫“支劲”,类似太极的“棚劲”,作用是黐粘和听觉。黐粘,要求不过不失,不丢不顶。是利用全身放松所形成的一种弹性来轻轻撑住对方,犹如水的压力一样。听觉,是利用皮肤的灵敏性来判断对方的来势和劲力。只有做到轻柔才能黐粘得好,才能“听”得真,判得准,从而作出正确的变化。这就是“能粘依,然后能灵活”的意思。支劲的角色有点象探子,人数不多但对于军事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说支劲只需要五钱的分量,那么这个撑在对方的身上的力角由始至终就只能是五钱,不能减成一钱,或完全消失,或增至一两、一斤……。这个功说来容易,但却是需要长期认真的训练才能上身的。如果这个劲完全消失了,假如对方是同门的话,就会对你乘虚而入,“无影即标”。如果大于五钱,比如变成了一斤,对方就会利用来迎去送,引进落空的原理,把你的劲吃掉,使你失机失势。只有在整个黐粘过程中成功地把支劲保持五钱的分量,对方才无法找到机会和破绽。而发劲打人的时候,分量就完全由自己控制了,(即劲的“斤两”)。但不管分量多少,打击的位置也只是一个点,而且这个点越小越好。这是聚焦的原理,焦点越小,打击效果就越好。

咏春拳的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螺旋,叫“螺旋劲”。(不知是否相当于太极的“缠丝劲”?)螺旋有两个好处,当柔化的时候它可以帮助消解对方的劲力或来势(你用大捧用力敲打正在高速旋转的轮胎就体会到了);刚发的时候它加强打击的效果(想想电钻头的原理就明白了)。从这方面来说,劲的刚柔是以方和圆来体现的。“劲的缠绕为圆,发放为方”。“圆化方发”。当对方接触到你肢体的时候,“触处成圆”,(这里说的圆不是指绝对的圆,而是泛指弧线)利用圆转和螺旋来把对方的劲力或来势卸掉。因而支劲的力角,实际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而刚劲的发放,则是利用“松活弹抖”的原理,把全身的柔劲在瞬间集中在一个点内螺旋爆发。由于发劲的路径极短,所以叫“寸劲”。

不管柔劲和刚劲,在具体运用的时候,都先要做到“虚灵圆活”、周身合一。也就是说,首先要把全身做成“水”。然后再把“水”集中成一个点。把全身做成“水”其实就是放松放柔。但怎样把“水”集中成一个点呢?就是要周身合一!具体的法门有子午线,含胸落膊……

咏春拳没有所谓的个别的绝招,学得好的话点点滴滴都是好功夫,都是绝招。

我们这一支要练得好,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跟个人条件有很大关系,因为是需要师父落足心力和体力给你慢慢把功夫磨出来的,如果要大批量生产,即使有可能,做师父的不累死才怪(颇有点象传统手工艺啊,呵呵)。所以公开大批量生产的咏春拳,对我们这支而言,最多只能学到个“坯”。咏春拳传统上被称作“闺家拳”,除了主观上保守低调的因素外,这也是原因之一。

至于肌肉之说,不排除有许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抗拒,但事实上就是如此,可能是我们这一支特别照顾没有肌肉的人吧。:)有个鬼佬朋友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岑能宗师把他抛出去后,拍拍后臂通过翻译对他说,“See?Nomuscle!Nomuscle!”需要说明一下,我们说的不需要肌肉,是指不需要特别去锻炼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