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反派的我必须成为主角的踏脚石

科普一下知府的级别,方便大家理解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也是承袭了这一行省制度。各行省长官叫做平章政事,统管民政、财政和军事。这个平章政事的助手则是左右丞。元朝时期的行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执行,不需要事先上报中央再执行。

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觉得行省就跟以前的一方诸侯一样,权力太大,怕尾大不掉。于是在洪武9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将平章政事和左右丞等官职都废掉,原行省的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其助手改为左右参政。

从名字就能看出,“承宣”布政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换句话说,就是听皇帝的命令、代替皇帝说话。

不仅如此,老朱后来又把一个布政使变成了左右两个布政使。另外还设了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使均为一省最高长官,并称为三司,一个管政府和钱粮、一个管监察和司法,一个管兵马,互相制衡。

这个时候的布政使,管着政务和钱粮藩库,所以下属尊称为了藩台,算是省长兼财政厅长兼粮食厅长。

而提刑按察使因为管着司法,所以下属尊称为臬台,算是省公安厅厅长兼省高院院长兼省检察长。

都指挥使一般专心搞军务,很少插手地方事务,算是省军区司令员。

巡抚,本意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就类似于皇帝的钦差,代替皇帝到下边转转,是个临时差遣。大明朝第一任巡抚就是皇太子朱标,他在洪武24年被朱元璋派去陕西巡边。

永乐年间,朱棣曾派了26个人前往各省巡察,于是逐渐有了巡抚制度。

宣德到景泰年间,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地方官的权利范围内未必搞的定,比如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等等,于是中央就派出专员前往解决。不过大多数是去解决军事问题的。

这个巡抚,此时还不是定制,主要还是中央派下去的兼职,组织关系、老婆孩子都在中央,地方事务办完了,他们也就回原单位上班了(大多是在都察院)。巡抚一般都是兼个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衔,所以很多下属都会尊称巡抚为中丞(御史中丞),但一般是尊称为抚台。

但是到了成化之后,巡抚逐渐跟外官一样,去地方赴任还得带着家眷。尤其是成化22年起,废止了巡抚回京议事的制度,等于说间接把巡抚地方化了。

嘉靖年间,巡抚则完全地方化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巡抚都是各省的最高长官。

第一类,则是十三个省的最高长官,布政使此时完全成为了巡抚的副手。于是,巡抚成为了省长,主管全省的政务,还有一部分军务。而布政使则降为常务副省长,但还是分管民政厅和财政厅。

第二类,某些边区,比如辽东甘肃,还比较乱,朝廷需要加强管辖,于是派出巡抚镇边。这属于半军事半行政区域。

第三类,某些山区,尤其是那种多省交界、地形险恶的三不管地区,朝廷为了加强管理在这里设置一片特别区。明朝很多流寇,最喜欢往这种地方钻了。明末的名将卢象升,就曾当过郧阳巡抚,在这个地方解决了很多流寇。

第四类,战区。比如大同、登莱这种战略要地,有时候会根据战况设置巡抚。天启年间为了防止金军从海上侵扰,在登莱设置巡抚。

到了清朝,巡抚则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定制,不再是中央临时特派员,而是地方的封疆大吏。

所以,每个时期的巡抚的级别和职权都不太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明代总督的设置初衷和巡抚差不多,都是为了应对地方事务,临时派遣中央特派员下去解决问题。一般是下去解决军务和粮务的。因为有些问题,比如嘉靖年间的东南倭寇之患,一群日本浪人到处骚扰沿海,不是一个省就能解决的,需要多省协调。于是朝廷任命胡宗宪为直浙总督,管理南直隶、浙江以及福建三省的军务。

明朝很多总督都是给个兵部尚书衔派下去的,所以下属们往往尊称总督为部院、部堂。曾经喜欢金戈铁马的明武宗朱厚照给自己加戏,自任“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于是总督一职又被迫改为总制。但是他弟弟朱厚熜登基之后,觉得臣子怎么能用“制”这个字呢?又改回总督。因此,很多下属私底下拍马屁,还是会尊称总督为“制军”或者“制台”。

到了清朝之后,总督和巡抚一样,都是专职地方官,成为了封疆大吏,手握一省或多省的军政大权,甚至还有个别总督同时兼任着巡抚。

另外还有一些专职总督,比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主要职权并不在地方军政,而在漕运、河道等业务上。

知府,就是州府这个级别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知府就是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明初,朱元璋把全国100多个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三个等级的知府,级别是不一样的。这就类似于今天,上海重庆这些直辖市,市长是正部级(市委书记都是副国级政治局委员兼着);成都武汉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市长是副部级;普通地级市的市长则是正厅级。

后来,由于布政使的品级下降了,所以所有的知府均为正四品。在古代,普通老百姓这辈子是压根见不到皇帝的,中央领导也几乎见不到,督抚布政使这些省领导也是很难见到,他们主要打交道的官员就是知府和知县,也就是他们眼中的父母官,所以民间把知县尊称为县太爷。而太爷往上就是太尊了,于是高于知县的知府大人,就被民间尊称为太尊。

府尹也是知府,但,是最特殊的知府,是首都或陪都的知府。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因为管辖着京畿重地,所以地位和级别自然比一般的知府要高。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总督>巡抚>布政使>府尹>知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