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浪漫青春 霞浦高中推理纪事语

第五章 乡土

  

就自然、无机的地貌来说,不外乎硬质和软质两种。硬质是岩石,软质是水。加上了有机物后,腐殖质又在地貌上加上了土壤。再将地面根据含水量多少,物质的凝块大小,又可以细分为岩地、沙地、沼地、土地等等。其中,地势平坦,表面覆盖着有机物质的土地无疑是陆生生物最适合生存的地方。林地成于土壤,田地成于土壤,人们居住的聚落同样也在土地之上兴起。故而,人类在进化出文化的底蕴后,“土”已然深深融入了文化的血脉。比如说,“乡土”这个词,便是人们怀恋自己生养之处的体现。

山形,这里是古贺直氏生长的所在,但他却有些与通俗的世理人情不搭。首先是他很在意身份与等级,在他眼中,比自己等级低了两级以上的,都很难见到他的面。其次则是他似乎在有意破坏自己故居一带原本和睦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他“无来由”地强行拆除了属于自家的土地上的所有房屋,即便它们并未到龄。现在,这一片土地就这么晾在这里。当然,严格来说也不是“晾”,每天还是有人在这里施工的。

“无家可归”的住人也时常潜回这一带打听风闻,他们听到的结果也从高桥睦子和河内杏叶这一头传到了我这边。从目睹这次拆屋,却又没受到波及的人们的议论来看,他们也没认为古贺直氏要在这里重建什么新东西。且不说古贺物流速递在山形本就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和业务组织,就算是要建什么新式建筑,这里一片低矮的普通民房,市役所层面上也不会允许这么一座突兀的建筑的出现。

这些野语村言还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拆屋夫役的队伍似乎不仅在清理拆屋后的垃圾,就连原本的路面都在进行破拆”。在地面上兴起建筑要先将地基打进土里,然后在整个地面铺上水泥。现在,执行拆屋的人们的做法,非但是在拆屋,更像是要把这片地上所有的人为痕迹都拔个干净一样。

“会不会是古贺直氏想要将这片地重新变成只有土壤的土地,然后再在上面搞些什么名堂?”在我向身边的人进行探讨的时候,针对目前的情况,明石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猜测。

“恢复成纯粹的土壤,我也想不出来能用来做些什么。”我摇了摇头。“倘若在这一块地上种花草,种树木,改作绿地,哪怕是单纯地改成不用绿化的公园,它们要的‘土’,都不是现在这样的‘土’。拆毁建筑后,这里剩下的是建筑粉尘的堆积,并不是土壤这种有机质。古贺直氏若是真想做什么土壤的文章,他要么从外面再拉土过来,要么把这块地挖个三尺再翻出里面的土来。”

不过明石同学的猜测却也不是信口开河。“土”这么个笼统的词摆在这里,它下面其实也还有各种细分,福尔摩斯就有从衣服上沾上的一块泥土判断对方来自某个地方的故事。于是,我联系了河内同学,提出了“想看一看那块地上的土质”这一请求。虽说我比不上福尔摩斯那般对土质有细致入微的掌握,但我也还是抱着“多少能看出些东西”的期待。

河内同学依言来到了那块争议的地方。但她很快就给我发回了信息:四周都被挡板围住,并且,穿着统一黑色古贺物流工作服的人把守着出入口,我没办法进去。

挡板,也就是施工工地常用的界线标志。虽说这里的管理很严密,无法如我调查下野氏为霞浦高中新建的楼栋时那般潜入,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向河内同学回信:找一栋能进入的高层建筑,从窗户或屋顶望下去,视线就能突破挡板的阻拦了。

“可是,这个工地的上部也被遮住了啊。”河内同学无奈地传回了一张照片。原来她并不用我指示,自己就已经站在了一座高层建筑的楼顶。从高处看下去,这一片工地的上方,竟然也搭起了顶棚。挡板大约三四米高,一片平的顶棚架在外层的挡板上,加上中间理当设下的若干支柱,使顶棚与挡板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包围,外部的视线根本无法看到里面的动静。河内同学又说,入口都有人手在哨探,虽说不时能看到体积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运输车辆出入,但外人依然无法窥探究竟。

“这些车辆运的东西能看清吗?”

“看不清,不过能确认这些卡车后面都蒙着粗布。”

“粗布?那就是要遮挡视线的意思了吧。这种粗布的遮蔽是通过铁丝架架起来的呢?还是简单地搭在承载物上的呢?两者的区别从外观上看就能分辨出来:搭在承载物上的粗布往往是一个锥形,也就是承载物的形状;而架起来的粗布则会搭成马车帐篷那样的形状,以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

“是锥形的。”

“那就是搭上去的粗布了。那它就应该随着承载物的多少而改变形状吧,那么是离开那片工事的卡车有锥形呢?还是开进工事的有锥形呢?”

“嗯……”河内同学观望了一阵,道。“好像,进出的卡车都有这样的形状。”

“这可就有点奇怪了啊。”我暗自沉吟着,和身边霞浦的友人们一道展开了思考。顶棚虽然阻挡了从外部向里窥探的视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顶棚的存在,也意味着现在在里面鼓捣名堂的人绝不会在地表上搞出动静。三四米高的顶棚,中间部分还需要支柱的支撑,这意味着再建起什么东西是绝不可能了。但是,河内同学又观察到这个隐秘的工事的出入口,有中型的运输车辆在频繁出入,这说明里面又必然在进行施工。

“是地下设施吗?”很容易地,我们便能想到这样一种可能,就连奈惠也很快将它说了出来。的确,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等等是可以不在地面上留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修建地下设施也需要在地面上施工。一方面,围起几栋房子宅基的地块,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型地下设施;另一方面,建设地下设施需要向下刨挖三层楼左右的土方,进行这样的作业所需要的机器,以及运输土方所需要的大型车辆,都是开不进这个限制在三四米高的顶棚的。

“是那里有了什么有考古价值的发现吗?”明石同学又想到了一个可能。若是这里发现了有考古价值的东西,比如遗迹或文物,那么的确需要进行这样的保密发掘,并且考古只能靠人力来清除浮土,三四米高的顶棚足够人在里面活动。从这一角度来讲,考古发掘的确是成立的,但另一个角度又否定了考古可能,那就是频繁进入的中型运输车辆。这种车辆算上运载物,自重也足够破坏考古现场了。

说起来,这些车辆在离开这片区域时,顶上也蒙着布,显然也是不希望外人看到其中产物的考虑。而且,这些中型车辆,也就是唐土称之为“皮卡”的中型卡车,它们似乎也不是来“运输”的。按照常理来说,运输应当是空着进来,满着出去或者满着进来,空着出去。但河内同学看到的是,无论进出,遮蔽的粗布都因为其下堆积的承载物而呈现一个锥形。

“顺着这个发现想下去的话,我们得到的可能是两种,一种是‘这些卡车只是路过,进入工事仅是做一些加油、换司机、搭副驾驶这种无关后方承载物的事情’,另一种是‘进去把承载物卸下,又装上另外一些承载物离开’。这两种可能,我倾向于把第一种排除掉。因为这种工作没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得这么隐秘。”

首先,如果这片地上建起了临时加油站提供加油服务,那么加油的车辆就不可能仅限于中型卡车这一种,因为加油站是要市役所统一规划,他人无权私建。再是更换驾驶人员或驾驶部件,也因为“限定这一个车型”而变得太死板了。因为中型卡车的定位就是城市范围和周边的运输,跑长途显然要用更大的货车。古贺直氏自己是做物流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可是,第二种可能也不应该啊。”明石同学提出了反对。“如果是要倒腾东西,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大卡车呢?”

“因为城市的内部通路不方便大车的行驶啊,尤其是这一片在林立的民宅中强行开辟出的一片空地。”我回答道。“之前还说,中型卡车的定位就是城市范围内的运输,它转弯还算灵活,羊肠小道也开得进去,这也是它为什么是这个定位的原因所在。而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作出一个猜测:这些车辆起初载货的来源,和它们在隐秘的工事里重新装卸后的目的,也都不出这个山形的范围。而能在这片地上执行这种行动的,只有它的所有人古贺直氏有这个能力。而古贺直氏在山形的据点不外乎三处,一个就是这片被隐蔽起来的传承地块,一个是他的古贺物流速递,最后一个就是他衣锦还乡后在郊外的别墅。”

这三个据点当中,又因为古贺直氏已经彻彻底底地退出了自己的事业,而使得他不再拥有动用古贺事业资产的能力。从一个现状也可以看出:若是古贺直氏依然利用自己的事业为现在的工事提供帮助的话,那么这一大批中型卡车就不应当出现——因为古贺原来的事业就是物流,物流行业有大量从事运输的货车,并有统一而鲜明的标志。若是古贺直氏让山形这边原属自己事业的人来帮忙,就首先得帮这运输工具的忙。河内同学在观察那些进出的中型卡车时,她的距离能够确认卡车上的粗布是搭成支架还是直接覆盖,那这个距离也没有理由不确信车身是否涂装统一。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中型卡车都是统一的古贺物流速递的涂装,那么河内同学在方才介绍情况时就绝不会漏掉这一节。这就等于,古贺直氏并没有让自己曾经的部下来帮助自己。

而在只剩下两个固定据点之后,在这片家族所有的地块上进行的神秘工事便又明晰了几分:它用中型卡车在城市内运输,既从外面往工事里运东西,又将工事里面的东西运往外面。而古贺直氏在郊外新置的别墅,起码是这两趟运输至少一趟的目的地。而无论是别墅到地块,还是地块到别墅,都绕不开这么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是要运这么多次的?哪怕是古贺直氏别墅里的全部家当,一批中型卡车也足够运完;古贺直氏郊外的别墅建得再大,一批中型卡车的载货量也足以填满。

所以,我们就只有这样一个解释——古贺直氏的秘密工事是两头循环的:既将别墅的东西不断运到隐蔽工事处,又将隐蔽工事处的东西不断运回别墅处,来回填补,所以两处总体来说是看不出有明显的盈溢或亏空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只剩下一个:到底是什么东西需要如此频繁地运输这么多次?按照总量来计算的话已然是大到相当的程度了……

答案就在这里得到确定——是土,而且是某种特殊的土。我们已经知道山形是一个盆地,现在的盆地中心已经全部被现代化建筑所占据,城市郊区已经延伸到了坡地。那么,古贺直氏家族的地块与他现在的别墅,两地的土质就会有一些差别。他出于某种原因需要盆地底部的土,但现在已因为城市大规模外扩,绝大部分地块都已开发而无法取得。这样一来,他就不得不没来由地破拆住房,清空自家的土地,再翻出地下的土来取用。

“山形有这么特殊到非它不可的土壤吗?”我向周围问道。

“应该没有吧。而且,为什么一定就是土壤,而不是原油或煤呢?”

“挖那些东西得往下打几十几百米深,地表上的打井设备也有十几米高,肯定是开不进有顶棚的工事场地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