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在异界打怪开后宫的硬核生活

海战设定(二)

  

大和主炮内部结构 大和舰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

从这点来看,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

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有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其实,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由于大和号实战经验少,并未有发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 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副炮

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

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端。

作品中的名字:“西域王”号

"俾斯麦"号是由纳粹德国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被击沉。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 俾斯麦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于6分钟内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被击沉。

该舰早在1932年代开始设计,原本计划在英德海军协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斗舰。但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战列舰。当法国新一代的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当时的代号“F”。

F号战斗舰在1936年7月1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其后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竣工。首任舰长为奥托·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 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

至于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已经达到509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 主炮为双连装8门47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

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南达科它级、纳尔逊级大致相当,但强于乔治五世级。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

但其装甲防护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旧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导致其装甲厚度远低于纳尔逊级的355MM,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复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38.2%。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

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千克hexanite烈性炸药(德国当时使用的制式鱼水雷用装药,由60%TNT与40%六硝基二苯胺组成,其威力约相当于纯TNT的107%。巴掌的译文将其误译为C4的主要成分黑索金,结果令俾斯麦的水下防御能力凭空增长了至少三分之一。)

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性能“明显好于”美国依阿华(IOWA)级的ClassA装甲,“是6-8英寸级装甲板中美国海军曾测试过的最好者”。

总的来说俾斯麦级的火炮和装甲方案沿袭一战时的巴伐利亚级,比起同时代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黎塞留级,大部分部位装甲薄了一点。

坚固的焊接舰体和优质的装甲保护,以及30.8节的航速,令俾斯麦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当程度上应付任何敌军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轻易地摧毁遇到的敌方护航运输队。

以上条件可使俾斯麦号突破并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由德国油轮负责补给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击敌方护航运输队而不被英国及美国的航空器、潜艇及军舰发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