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鬼吹灯怒晴湘西:月明人倚楼

40.动念

  

话说自秦亡之后,汉高祖刘邦称帝,传了数代,始终都是汉家天下,史称“西汉”,直到王莽篡位,才又有光武中兴,出了东汉的天命定数,但这都是后话,自不必说。

只说西汉东汉之交,天下大旱,饥民遍野,百姓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而起。诸路义军中以绿林、赤眉二军最为强大,震动朝野上下,各地英豪纷纷投效。

赤眉军开始也是由饥民组成,最初只做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以求自存,后被官军剿得逼得紧了,接连打了几场硬仗,无不大获全胜,从此声威大振,为求临阵有进无退,人人都将眉毛染成赤红,象滚雪球似的,逐渐发展为数十万人之众,一路势入破竹,打入了长安,遍取长安城中财帛粮物,并一把火烧了宫殿。可正象古代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人数越多,战斗力也就越弱,随后连吃败仗,在关中数度进退攻战,当面临绝境走投无路之时,将汉帝诸陵挖了个底朝天。

秦汉之际,崇尚玉敛,陵中帝纪尸身上都套着蛟龙玉匣和玄凤玉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金缕玉衣,全被扒了个净光,汉室陵墓陪葬的珍异之物,更是堆积如山,这些宝货尽数被赤眉军掠去。

随着横行天下的赤眉军土崩瓦解,残存的部众,成为了啸聚山林的响马,他们依旧保留了盗掘古墓、刮取墓中珍宝为资的传统,一旦寻得皇室贵族古墓的踪迹,就由首领带队盗发。盗墓的手段使用长锄大铲,最多时能聚集万人,挖得山体千创百孔,实有“拆岭揭地”之力,所以在盗墓者的各个体系中,称他们这种倒斗的方式为“卸岭”。

到了宋末,黄河以北,都被金兵攻陷了,由河南淘沙官组成的军事集团,大举掘开皇陵,北宋皇帝的陵墓均遭毁坏,也被盗了一空,并无幸免此劫的。没过多少年,金又被蒙古所灭,残余的河南淘沙官,从此并入卸岭群盗,当时地卸岭盗魁刘子仙是一代奇人,他广泛吸收盗挖宋陵的先进手段,改良盗墓器具,传下千竿之术和圈穴秘法。

虽然盗墓时使用的器具和手段,经过几代改良,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卸岭群盗的实力已逐渐衰落,隐在绿林之中,几百年来未有太大的作为,只是偶尔伙同一处,盗几座古墓谋取些金玉财帛。一直传至民国年间,最后一代盗魁本名叫作“陈玉楼”,字是“金堂”,不过在绿林道上的人习惯用假名,世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

民国时期,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帝制,从而使当时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各种新锐思潮与遗风陋习激烈冲撞的大时代,社会局势尤其混乱,不仅各路军阀之间的战事频繁,而且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北旱南涝”灾情,使得许多省份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人成了灾民,为了能有口饭吃,更有许多人挺而走险当起了土匪响马,或去做倒卖人口、走私烟土、贩运军火一类缺德到底的勾当,这正是“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常言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只有黄澄澄的大黄鱼(金条)才是硬通货,但在盗墓者的眼中,如此时局之下,国家的法律已形同虚设,正是盗掘古冢窃取秘器的大好时机。有经验的盗墓老手,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等到有朝一日政局稳定下来之后,古董价格必会看涨,介时再把所盗之物出手,便可轻轻松松地发上一笔横财。

陈玉楼做了卸岭群盗的魁首,倒斗发财的事情自然做了不少。那时候他的眼力十分过人,能够“观泥痕、认草色、寻藏识宝”,率领着手下人到各省各地勾当,世道越乱,他的生意就越兴旺,而且他喜欢轻装简从,到偏远的山村寨子里去捡舌漏,打探古墓旧冢的消息。

盗墓之术不外乎“望、闻、问、切”,有时通过地名就可以知道,什么“陵村、墓庄、双丘镇、土坟沟、荒葬岭……”凡是这种地名,其中都有玄机,往往有大型墓葬群。有好多的村庄,都是由当年给皇族贵胄收陵人聚居形成,或是由埋葬在当地的古人而命名的,虽然沧海桑田,那些古墓巨冢的丘垄已平,地面上不剩一丝踪迹,可从当地老辈人的嘴里,还是能“问”出些许端倪,想套出“舌漏”可得需要很高明的本事和经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陈玉楼机辨无双,又有口若悬河的本事,一番话从他嘴中说出来,犹如口吐九九八十一瓣莲花,不仅妙彩纷呈,而且瓣儿瓣儿都不带重样的,所以这“问”字诀,向来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在“望、闻、问、切”的四门八道中,从当地土人口中套话,还属于是“问”之下法。

“问”字诀的上法,那就不是问人了,而是“问天打卦”,通过占卜推算古墓的方位,来挖掘盗洞,直透冥椁,或是卜算盗墓行为的吉凶动静,这些古术陈玉楼就不擅长了,虽然也明了其中原理,可一但施展出来,往往不能应验,据说只有摸金校尉才通晓“望、问”两诀的上法。

但陈玉楼也是有些真实本领的,卸岭群盗历代传下来的器械手段,他无不精熟,加上对“望、闻、问、切”的下乘之术了然于胸,数年间踏遍千山万水,着实盗了不少古冢。

湖南,湘阴

时值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大量难民流民涌入湘西。。。统领着数万门徒的卸岭魁首陈玉楼心怀善念,为人仗义疏财,便下令开自家粮仓放粮,救济难民,颇得人心,无奈外地难民接连不断地涌来,眼看粮仓见空,他也快支撑不住了。。。

素有大志的常胜山总把头当然不只是开仓放赈的大善人而已。。。

话说中国自古以来在饥荒和战乱时期,都会产生大量的难民也就是流民,而人口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招募流民屯田可以恢复生产,还可以把流民变成农民,士兵便是通过农民来招募的。。。

很多有实力的大地主或者大门阀此时为自保或者发展自身,便会趁机招募流民屯田或者组成私人武装,这种形式的私兵首领在当时称为“流民帅”。流民帅势力自由度极高,而本身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长期以来既被朝廷重视又被顾忌。

在乱世之中,不乏有流民帅最后由黑变白,最后转为朝廷重臣甚至称霸一方的例子。。。

《三国志魏书》中曾言道: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公(指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澡俨)。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宋太.祖也曾说过:“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饥岁募民为兵,宋传统国策。宋朝于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目的是上可以足兵之用,下可以去民之盗。”

自小便自视甚高,胸有大志的陈玉楼见如今天下大乱,世上哪有什么正经营生?有道是,遍地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常胜山该着兴旺发迹的时候。。。现在手中的流民便能生产兼募兵,自是今后称霸一方的基础。。。只是不想这难民流民如此之多,一时手头也觉得紧了。。。

正在此时,在常胜山插了香头,和陈玉楼磕过头的拜把子兄弟,罗老歪来了。。

当时时局混乱,谁手底下枪多人多,谁的势力就大。在陈玉楼的协助下,罗老歪组建了专门盗墓的工兵掘子营,把自己地盘上能挖的古墓挖了个遍,用墓中珍宝换取钱财,大量购买.枪支弹药,一时间实力大增,于是进一步扩充地盘,吞并小股军阀,然后继续寻找古墓盗掘。

这天罗老歪特意赶到湘阴陈家庄来找陈玉楼,说起最近在军事上面临的压力不小,想购买一批英国产的先进步.枪,如今胃口越来越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打算一次就装备一个师。如今的世道就是人多枪多拳头大,说话才够份量,这个武器精良的师如果能迅速组建起来,腰杆子可就更硬了,所以想请卸岭魁首出山,带百十号卸岭高手,领着工兵营,背着炸.药进山,官匪合作,把风声已经传遍了江湖,宝物满地的瓶山元墓挖开,明器二一添作五,一家得一半。

瓶山元墓向来神秘凶险,陈家几代人都未敢轻动,是以陈玉楼未置可否。

罗老歪见陈玉楼并不动心,便不提添置装备的事情,把话题转到了城下的难民身上。他做出一副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嘴脸道:“瞧瞧,瞧瞧,看着这些难民啊,看得我着实心疼。陈总把头,开仓放粮得有一个多月了吧,实属善举,老罗佩服,佩服得很,但是依我说啊,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如今世道太乱,外地难民全部涌入湘西,如果我们再不自保的话,总有一天,湘西百姓也会沦为难民的。。。此番老罗邀请陈兄共探宝物以充实军备,其实并不是为自己着想,我是想增强实力、好保护我湘西百姓不受外邦侵辱!陈总把头,你不会眼睁睁看着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吧。。。”

陈玉楼若有所思,不理那罗老歪,只缓缓漫步于城墙之上,有些不耐又有些无奈地用左手轻拈了一下耳朵,紧紧缀在他屁股后头的罗老歪见他面色似有松动,再添了一把火:“要不这么着——你我共探宝物,取得宝贝之后全听陈兄发落,我老罗绝无二话,如何?”

罗老歪当然不是做好事不图回报的活雷锋,他敢这么说,其实是吃定了陈玉楼此人一贯好面,素来讲究义气当先,绝不可能亏待一起出生入死的伴当。

见陈玉楼一时沉默,站在原地不再前行,他便知这陈总把头已经动心,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给陈总把头递上了一枚铁质银字首部雕琢有虎头纹样的圆牌。

陈玉楼一见怔住,“八思巴文虎头圆符牌?”

陈家内宅

“你素有大志,开仓放粮要招募难民流民我不拦你。。。可是你要动那瓶山元墓,就叫不自量力!老熊岭向来是深埋大葬,不封不树,加上凶险难辨,堪称是有去无回。。。我这辈子都没有敢去哪里的心思。。。你有什么资格。。。”

任由老把头唠叨,陈玉楼却不以为然,悄悄翻了个白眼,不耐地将脑袋微微地转向另一边。。。

甚至还不耐烦回怼:“你前辈完不成的事,不见得后辈就没机会吧?

末了,他干脆侧过身去,爱理不理,后面直接走开了。。。

老把头气了个倒仰,却拿羽翼渐丰的儿子无可奈何,只得细细叮嘱了花蚂拐一番。

作者有话说:我总觉得原著中陈玉楼太过于权欲熏心和油腻,剧中的陈玉楼为了过审又洗白得太过,太过圣母了。。。所以两者结合了一下,给剧中陈总把头开仓放粮找了一个更合理更现实的理由。。。

这一篇是过渡章节,敏敏下回出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