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阴间之十大灵异事件

第十二章湖南鬼尊像

  

关于湘西的神秘事件我们听到过很多,比如赶尸,比如蛊,那么湘南有什么呢?

“鬼崽岭”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湖南鬼崽岭成千上万的石像仍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所不能破解的“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神秘的“鬼崽岭”石像之谜。

鬼崽石像跨越多个年代

鬼崽岭,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田广洞村,在该地发现大量埋在地表层的地下人物石雕群像,这也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石雕人物像作为随葬品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满山的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

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

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威风凛凛的武官;有的是强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

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积特点极其明显,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顺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久远。

大部分石像与汉魏时期“扁平人像”类似,石像颅顶尖削,前额突出,双目深陷,鼻翼较高,颧骨丰隆,嘴部突出,面部五官轮廓模糊;石像双手随意斜放于胸前,全身放松成坐姿状,垂右腿曲左腿,呈交叉状;有的石像服饰已经有唐朝后期的特征。

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像采用了大写意圆雕手法,综合运用了打、啄、磨技术;整个石像群成像的年代大致是战国到唐代,跨越时空逾千年。

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石像集聚于此?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众多疑问引起了国内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这些石像在清朝中叶以前均无文字记载。

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才立碑记之,由当地贡生徐咏撰写碑文。碑文写道:“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略有数寸,奇形万状……”

在同时代,当地贡生陈天兆在他的《游跞头水源神祀记》也记载了此事,但他说当地人对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像敬若神灵,原因是这些石像 ,能助人们消除天灾人难。每逢传统节日,人们也必来此烧香化纸,以求得神灵保佑。

当地有传闻说,这每一个石像都是代表着一个“鬼崽子”,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在夜里看见过有无数身影在石像边上飘过,这实着是让人听后毛骨悚然, 不过这些看着怪异的石像从来没有为难过这里的村民,反而还帮助村民度过了旱灾。

在这神秘而略带阴森的小山岭里,面对这些造型各异的石俑,考古学家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很早之前就有人认为,这些石俑是来自地府的“阴兵”,半夜会化为神灵行走世间,鸡鸣之后又重新化为石俑…而且一旦有生人贸然的闯入这里,轻者遭遇横祸,重者直接丧命。

石像来源之谜

上世纪80年代,道县把“鬼崽岭”的石像情况呈报给上级文物部门。

文物专家考察后,初步认为鬼崽岭是战国时期的民间祭祀场所,遂被冠名为“战国社坛”或“奇异文化”。

2001年,永州市委、市政府邀请省社科界20余名专家前往考察,但没有对其性质达成共识。

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长高起祥等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人类原始祭祀遗址。也有个别专家通过考察还认为,鬼崽岭祭祀与祭舜有关。

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史料可考,人们至今也就没有对“鬼崽岭”进行科学完整的考古发掘,所以它现在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推测一:祭祀场所?什么年代的?

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长高起祥等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此处为祭祀场所,这也是至今比较公认的说法。至于雕刻年代,则众说纷纭。

1988年9月,湖南省洞穴考古调查组考察后称,“鬼崽井石像,大部分属战国型扁平人像,可能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祭祀遗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认为,最初仅是原始自然的纪念,之后才是祭祀,“整座山就是一座座南朝北的大型祭坛”。他推测:石像群最初就是摆在祭台上的,只是人们渐渐忘记了祭祀的初衷,但形式沿袭下来。

推测二:为舜帝陪葬?

2005年,道县籍的湖南电视台记者周承儒,在他所拍摄的系列专题片与所著《零陵有陵》中,猜测“鬼崽岭是一座虚土山(应是人工垒筑),其实就是舜帝陵。而石俑则是舜帝陵的陪葬品”。

鬼崽岭距离九嶷山仅35公里。周认为“舜葬江南九疑”,不应是狭义上今日九嶷山,且在九嶷山并没找到过舜帝陵。而永州零陵的来源,当是有陵,“葬于苍梧九嶷山之阳,道县曾就叫营阳”。

此外,他调查陈氏家谱记载自己为舜的后人,此处原先叫“填光洞”,始祖从道县东阳观迁来;鬼崽岭大板栗树附近,有如今尚存柱础的大禹庙;另一座尖山上,有一座**中被毁的“白象庙”,“舜葬苍梧之野,象为之耕”(象即舜的弟弟)。

在田广洞村头,至今还存“迎圣祠”,被认为是当年舜的灵柩停放之处,北京社科院的研究生曾经告诉田广洞村村支书陈继洪,破败墙壁上绘的是“宫廷乐队壁画”,模糊难辨,仅存一块“重建万岁庙碑”的万岁庙,也提供着想象的空间。

然而这种猜测因缺乏证据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道县文管所负责人后来回应记者:从发现之日起,我们就认为是一个大型遗址,石像本身就是奇迹,不需要比较,也不需要牵强附会。

反驳:舜帝时期地层在十余米下,陪葬品不可能如此露出。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刘卫东认为,其绝对不可能是石俑,石俑以及木俑、陶俑都为陪葬品。若是舜帝陪葬物,不可能如此露出地表。

北京城两米之下,才是明代的地层。鬼崽岭处于僻远之处,即使堆积层略薄,舜帝时期的地层也应在十余米之下。而鬼崽岭石像是地面之物,“是石像”。

推测三:替罪石人?

《汉书·地理志》中称零陵(包括鬼崽岭)为“信鬼巫,重淫祀”。

湖南省文物局老专家谢武经猜测其应为“替罪石人”,其他相邻地域皆有此习俗。

据道县文管所调查,在道县清塘镇境内、江永县上江圩乡,回龙圩农场、桃川镇及广西富川县麦岭乡等地亦发现过类似石像,大部分堆积于岩洞内,数量较少,一般仅10至50尊左右;种类比较单一,没有发现将军像、孕妇像和骑马(象)像,只有坐像,与鬼崽岭第三期石像相似,雕琢痕迹清晰,轮廓很分明。

反驳:替罪石人一般放在寺庙里。

刘卫东曾在一尊鬼崽崽石像胸前发现过一个“舍”字,他亦认为晚期石像,可能为替罪石人,“但一般的替罪石人是搁在寺庙里,扔在鬼崽岭,可能是后人的盲从”。

从历史角度推想,尧、舜、禹是继华夏始祖黄帝之后,最为后人称道的三位“帝王”。尤其是舜,被儒家神话为“宇宙道德”的典范。

有关记载都提到,舜帝曾南巡至今天的道县。今湖南九疑山建有舜帝陵,但舜帝死于何处今天仍然是未解之谜。

据道县文人八十高龄的何家壬分析,司马迁《五帝本纪》中记载有“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将孔子“中庸之道”用于分析舜的死亡地点,可以去掉一个最近地,去掉一个最远地,取一个折中地点。

据记载,东河瑶山(今天的道县湘源温泉风景区)是舜帝南巡和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舜帝从这里到九疑山经历山连着山的苍茫旷野,把时光倒流4000年,舜帝已经是百岁高龄,老迈龙钟,如果碰上隆冬酷暑季节,或风雨交加,死亡的危险性之大不言而喻。”何家壬老人的分析结论最终把舜帝死亡从苍梧之野再缩小到离鬼崽岭不远的东河瑶山。

从古迹分布推断,鬼崽岭山前两侧曾等比距离坐落着白象庙和禹王庙,这两座庙祭拜的都是传说中与舜帝有关的人和事。“**”期间,这两座庙遭毁坏,如今只能看到一些建筑石墩散落在田野里和水渠边。

从环境地貌看,之前的勘查人员曾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鬼崽岭表面土层很松,与一般山岭土质有所不同。石像卡在树杈上,证明鬼崽岭曾没有树,是后来生长的树木顶出了土层里的石像。同样可以推想,池塘里原本没有石像,山体滑坡最终将土里的石像冲刷进池塘。

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对鬼崽岭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石像究竟是当地居民自己制作的还是被人从外地携带过来的?是否能找到舜帝墓葬坐落于此的更多证据?这一系列谜团有待揭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