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欧罗巴的荣光

对德粉朋友们的话(转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高僧的寺庙,是没有前途的。很多德迷对德国的喜欢仅仅是停留在肤浅的偶像崇拜上,完全不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德意志精神并且将之融汇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我在此写下此文期望能让大家了解德意志民族的形而上学,期望能有更多的德迷成为真正的德派,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复兴而努力!

百度Notung原创,QQ号码:100117690,真名:曾宣凯,转载请保留

一、德意志之悲

任何表象之后都隐藏着真理与非凡之力,乃至雷霆万钧之力!----《向死而生》德

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即使最温和的人也变得杀气腾腾,全欧洲弥漫着一股狂热。

在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抱着祖国万岁的信念踏上战场,在战场上高呼祖国万岁而踏入死亡。战后,德国人搜集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大学生的家书整理编撰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又被德国人的另外一本书《向死而生》给收录,其中节选了一些片段,最后就成了我看到的一部分资料。

我本想把那几页拍下来给你们看,但翻遍书架却也没找到,最终只能凭借记忆写下影响最深的两段话。一段就是“任何表象之后都隐藏着真理与非凡之力,乃至雷霆万钧之力!”另外一段则是“德意志必将胜利,德意志精神必将胜利,就连死亡也阻止不了,德意志万岁!”第二句话可能有些纰漏,第一句话却是实打实的记得,所以我就将他作为了整个文章的引言。

我由术入道已经一年多了,我不想就这个问题纠缠太多,我眼中的世界是与你们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已完成了对世界的“立法”,懂哲学的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此时回顾我对德意志的执着,我很庆幸我没有走错路。

我最开始是追寻着德意志的力量而来,在16岁之前,我非常的喜欢科学,我12岁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套十二大本的百科全书。看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读自然科学的书破百。在16岁之后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又开始喜欢社会科学,看了大量历史的书,我对德意志的力量感到震惊,德国人凭什么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又在两次失败后迅速崛起,凭什么德军具备如何恐怖的战斗力。于是我先去了解德国人的历史,又去了解德国人的文化,从古代神话学习到古典哲学,没有发现我想要的,但这让我走进了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后来上了大学,我有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德国,我将目标锁定在了德军,因为德军是德意志精神强大力量的最直接体现,同时两次失败也让德军大量文件解密,使我更多简单充分的进行研究。在研究德军一年多后,我熟悉了德军的战史和武器装备,判定德军的力量应该在德军的战略战术上,但是战略战术其实是个晦涩难懂的东西,我将重点放在了最具通用性的战略上,而战略是一个体系,一个脉络,我为了看懂战略被迫大致的学习了整个战略学和战略史,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是艰难的,我为此花了两年,读书再次破百。我终于领悟了其中的玄妙,我发现我之前的所有苦工都没有白费,德意志的军事思想果然与德国人的民族历史,德国人的精神文化浑然一体。

德意志的民族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自古日耳曼神话起,战争就贯穿于整个传话的始末,从创世到灭世,主神奥丁明知诸神之黄昏的必然到来依然不懈的做着战争的准备,直到最后带领所有永生的诸神英灵慷慨赴死与所有邪恶同归于尽。在德意志眼中,战争就是自然法则,就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悲怆与壮美深深的烙印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而上学中。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曾说过:“什么都不能改变,也不许改变,德意志民族庄严肃穆的悲怆精神!”

而德国艺术史家沃林格尔则对这种形而上学有着更为详细的概述,他在其著作《哥特形式论》中将哥特艺术剖析为德意志民族的传统精神,将德意志民族比喻为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及希腊艺术相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哥特式的基本性质是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求取解脱的过程里,除了麻木与沉醉之外,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在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 “一直以来,北方人只有通过丧失自身,才能找到自身。通过超越自身,才能找到自己,正是从这种二元对立的辨证关系中才诞生出了北方民族的伟大的悲剧性的命运。”

纵观德意志历史这种抗争与悲怆无处不在,我曾在高考作文中做过如下概述:

有一个民族屡败屡战,

有一个民族遇强则强。

有一个民族跪而后立,

有一个民族死而后生。

不跪,不足以成其名,

不死,不足以得其生。

海尔曼的理想破灭了,

查理曼的帝国承袭兴起。

腓特烈的理想破灭了,

俾斯麦的帝国承袭兴起。

兴登堡的理想破灭了,

希特勒的帝国承袭兴起。

这是铁与血铸就的神话,命运的悲歌!

二、德意志之魂

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曾评定:“谁相信存在人类本身的绝对第一、原本、自由、无穷的自我改善和进步能力。谁内心就是德国人。”

有关浮士德精神,其实就是德意志精神的代表,其作者歌德是一名被踏破欧洲的拿破仑惊呼为“真正的人”的人。歌德前后苦心六十年所的铸造的并非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描述德意志历史与精神文化的史诗。对于浮士德精神内核可用百科的内容概述如下。

“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百度百科浮士德

百度Notung原创,转载请保留

我国开国领袖毛主席也对德意志民族的这种民族精神高度评价

德国为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早蜚声誉,有一种崛强的特质。一朝决裂,新剑发硎,几乎使全地球的人类都挡他不住。……德国的民族,为世界上最富于“高”的精神的民族。惟“高”的民族,最能排倒一切困苦,而惟求实现其所谓“高”。

德意志人最出名的就是其严谨,认真,喜欢哲学,思辨,是天生的军人,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普皇更是说出了:“正是因为穷,才要办教育,我从没听说哪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的亡了国!”这句警世之言!德国人落魄过吗,德国人悲催过吗,德国人任人欺凌过吗。可是为什么他们能一次又一次的从绝境中挣扎而上,一次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归根结底只有一条:“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们不安现状的向上奋进,向自我与灵魂的更高处攀登。”尼采更从德意志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中提炼出了至高至强的生命意志,它是强力意志,乃至超强力意志!

向伟大的浮士德精神致敬,向伟大的德意志之魂致敬!

三、德意志之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德意志在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一个躁动不安的角色,理论上一个讲究服从,讲究思辨,讲究纪律的民族却一次又一次的冲破世俗的阻碍偏执的去追寻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未来。这并非与他们无序狂热,他们的一切行为恰恰是有序理智的结果。作为个体他们个个伟大,他们不断的追寻着自己精神的家园,而从一个集体的角度来说他们又各个可怜,通过肉体的毁灭达到精神的永恒。德意志之魂引领着他们步入牺牲,步入毁灭。对于德国人来说,死亡乃是崇高人生的完结。德意志人所做的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他们对“高”的渴求在严谨的逻辑后的必然结果。

具体的原理可以用现代热力学来解释,以下三例皆载录于网络,可以让你们触类旁通的理解热力学中的熵在社会学与人生中的意义:

例一:

“熵(entropy)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社会学意义:从宏观上表示世界和社会在进化过程中的混乱程度。

按照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表示随着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熵”——即社会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将不断增加。按其学术观点,现代社会中恐怖主义肆虐,疾病疫病流行,社会革命,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人性物化都是社会“熵”增加的表征。

如今年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托马斯•品钦在大学毕业之后发表在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熵》,即阐释了熵的社会学概念。这篇小说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描述上,其敏感性令人大吃一惊。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就是孤立系统熵恒定的定律。熵指的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之后,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变得不可利用。也就是说,大量人类制造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不可能再变成有利的东西,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的死亡。眼下人类社会正是这个样子: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垃圾越来越多,人类社会逐步地走向一个恶化的热寂死亡状态。托马斯•品钦后来主要的小说多次地、不断地阐释着这个熵的世界观。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无效能量,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当热寂达到绝对零度时所有分子都已停止运动。”

“熵,宇宙能量状态的描述。随着能量由高位向低位转移,宇宙的熵不断增加,直至能量的分布达到均衡。在人类社会,熵可以理解为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忤逆这种“天性”显然是一个逆熵的过程,不利于人的生存和进化。譬如王小波曾多次在文章里提到自己的写作就是一个逆熵的过程,没有趋利,反而趋害,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大家都专于理工科技,忙于商海沉浮,写作显然不利于填饱肚子,跟“社会进步”关系也不大。

可以说,生命本身就是一个逆熵的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的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而在物理世界,熵的增加却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从高级到低级的过程。”

“看奥运会新闻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体育是什么?体育就是生活态度,就是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诠释。如果要我选择,我会选择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积极的态度。看到那么多堕落的中国人,满身肥肉,珠光宝气的样子,我感叹他们虽然活着但是早已行尸走肉,到今天他们没有明白生活,生命的含义。

我一直在自学音乐的相关知识,我甚至身体涌动着这样那样的豪情。学习,为我不断地打开一扇一扇门。在那里我突然领悟创造的含义,我突然觉得高尚并不是那么昂贵,有时候人生得意义就在一念之间。我们虚度了太多时光。我们之所以走不出自己,走不上光荣和梦想,而只把自己当做一头猪,一个动物,只是因为我们的目光只看到自己,只看到那方寸地方,最重要好的是我们看扁了自己。所以吃,性,炫耀金钱似乎那么理所当然,我觉得当我们把创造美,心向善,把自律,自强当做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中国就有希望了。”

看了以上之后,我再深入阐述一下蕴含在科学定理后的深邃哲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发的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熵越高,则一个物体的混乱无序程度越高,一个封闭系统的熵在正常情况将会不断的增加,也就是说越来越趋于混乱无序。但是混乱无序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因为混乱无序虽然是自然的正常状态,但却是一种对人类无用,对生命不利的状态。任何事物与人类的行为在有序状态下都是有用的,有力的,而在无序情况下却是无用的,无力的,德意志人所展现出来的强力就原理而言与大自然的狂暴迸发为集体有序的力量相同,而集体有序的极致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德意志战车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横扫欧陆。

百度Notung原创,转载请保留

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生命本身是可以逆熵的。虽然就一个封闭系统而言熵永远只会不但增加,但只要外界对其做足够的功,这个封闭系统的熵反而会减少。以最简单的人的生存为例,人本身体内的熵不断的增高,通过食入低熵的食物将降低自己体内的熵,而食物在人的体内再次被分解,低熵的事物被分解为更低熵的营养物质与更高熵的废弃物,最终人体吸收利用更低熵的营养物质,降低自己本身的熵,并将更高熵的废弃物给排泄出体外。高熵意味着不利甚至死亡,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熵来解释,生命是一个永恒的逆熵过程,直到终结。

就生命而言,越高等的生命,逆熵的客观能力越大,逆熵的主观倾向也越强,以人类为例,人类具有目前自然界最大的外界改造倾向与能力。獭为了生存筑造小堤坝,人类筑造了三峡。所有城市都是人类强行逆熵的结果,并且人类逆熵的倾向与能力还在飞速的发展中。人类不断的将高熵的物质(矿石、原料)收集开采转化为低熵的物质供人类使用(金属、产品)人类所有的科学技术发展归根到底也可以认为是为了更好的逆熵,否则只要顺其自然坐等宇宙混沌就行了。

德国人的服从就是为了更好的群体逆熵,德国人的精神也是追求最大的逆熵,毛主席一代伟人,他用一个“高”字来形容德意志人的精神状态可谓寓意深远,并且评价其产生的强大力量几乎使全地球的人类都挡他不住,最后总结惟“高”的民族,最能排倒一切困苦,而惟求实现其所谓“高”。这难道不就是德意志人逆熵的写照吗?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而在中国这个社会资源短缺,竞争尤为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必须使用自己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全力进行逆熵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任何无序混乱的行为会导致熵的增加,最终会导致被超越被淘汰,如果大家都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会因为失去竞争力而失去未来。

生命本身就意味着汰尽万物,你总是自欺欺人的说你不在乎,你不想,但你心理其实是在害怕你不能。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大胜的唯一好处就是我可以告诉我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失败一次呢?我已经有足够的本钱了。你难道没有大胜过吗?你早在只是个**时就已经与数十亿同类相竞争并且获胜,你难道害怕再赢一次吗?

逆商乃是生命的基本行为模式,也是德意志人所信奉和看重的,更是我们所有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应该学习的。下面这段视频是希特勒对德国青年的告诫,其中要求他们学习自己民族一切优秀品质,这就是德国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呢?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皇帝阴符经》

元首教导我们,要训练自己克服一切困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