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诛仙劫

第二章 七星门

诛仙劫 玖世散仙 8308 2020-06-16 08:14

  

当时势下,仙门宗派弟子外出游历已为常态,故而常听闻某处某人得遇天吉,或是添福增寿,享受一世,或是一并而去,羽化登仙,其间种种,无不羡煞旁人。

七星门的名号,听所未听,闻所未闻。杨氏见罢心虽暗喜,但待他再看了一眼这仙人的长相之后,却又觉得此人太过年轻,不由多出了一份心思,细细打量开来。

眼见那“上仙”,背负着一剑,一身青衣肃然,虽然貌似有些脱俗的模样,却与传闻中所说的那一般道骨仙风相差甚远。

杨氏族长对此大生疑惑,纵然依旧敬重有加,却也不免了问起了,这七星门是为何许门派。

好在,那“上仙”并不像传闻中所说的那般清高桀骜,不近人情,只叹过一句“世人无知”生,便与杨氏细细道来。

原来,依“上仙”所述,这七星门乃是道家门派,实属正道。

说起他七星门,倒也有一些来历,相传其开派祖师——指极星翁,竟然只是近千年前的一个无名的阵法道士。

虽说,指极星翁在如今并没有留下什么名望,但在当时却也算得上天姿聪颖,悟性极高之人。

据“上仙”所说,其门中祖师指极星翁,才刚过了而立之年,便已精通诸多阵法剑诀,并且在未开宗立派之前,已然自号指极真人。

指极真人求道有心,却又不好功利,是以心向天道之余,他时常孤身一人外出,四处游历,没能在当时留下多大的名望。

修道之人以心悟德,以缘为重,此举便是为了感悟天道,窥探星象,以期得遇天机,好成就自身,顿悟大道。

这在当时来说,也算大为普遍的一件事情。所以,指极真人都已经几近不惑之年,却仍然还是闲云野鹤,寸步未进。

后来直到一日,他游历至一处荒野无名山峰之下,不觉入了胡同,抬首仰望间,眼前四面绝壁,已然无路可寻。

山峰高耸,人迹荒芜,隐隐可见清泉飞瀑,绝景朦胧,偶又能闻虫鸣鸟兽之声,不时传来。

当时,精通阵法的指极真人,一眼便看出了这其间的门道,惊呼之下已然认定此地为天地灵根之所在,不及多想,立刻登山。

待上至峰顶,眼前顿然豁然开朗。单凭身处之峰,竟然凭地独高二千六百丈有余。又见四面绝壁,翠竹成荫,鸟兽共鸣,天下奇珍,难得尽窥。

恰逢当时朝阳初现,紫气云来,清泉落入山崖,再化为雾气,眼前立时如烟如梦,有如身临仙境一般。

待抬首环望良久,指极真人又是大惊不已。

眼前突现六峰,厄然与身处之峰形成七星北斗之势,而余下六峰之态,皆不亚于其身处之峰,皆是高耸入云,流云飞雾,让人叹为观止。

指极真人寻了半生无果,如今终究让他找到这一处天地玄妙所在,不由得欣喜若狂,豪情之心顿然而来。

于是,在这般之下,他竟奋身抖剑,在山腰石壁上刻下了两行大字,赫然正是“七星连珠星辰机,天道不枉问天人”。

而这,也正是后来七星门的开山门训。

指极真人得此奇遇,此后的三十年间便足不离山,不停地游走于七峰之间,日日参悟,夜夜坐观北斗星辰,再结合自身半生所学的各类奇门阵法,独具一格,开创了另一类修行功法,三十年乃有小成。

奈何,当时修道修佛之人多只求渡已,不求渡人,眼见过往凡事,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乎,正道隐世不出,妖魔现而乱世,天下大乱。

逢时,太清玄祖诏令天榜。遂出,辗转于江湖风雨之间十余载,凭剑斩落妖人无数,当时声名那也是大振一时。

然而,后来妖魔渐灭,玄祖遁去,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连与他同一时期的奇人异士,也多有人借着此等机会,开山立派,自立门户。

如此事下,指极真人自然也有了一般地想法,加之他也窥得自身年事已高,遥想后路,以留世人。

有志如此,指极真人辗转旋回,穷尽余生之力,苦心钻研道法仙阵,再以七峰所出之玄石,炼出七柄子母宝剑,摆下七玄八卦罡气剑阵,名从七星,号曰北辰问天剑阵。

然而,待至剑阵初成,指极真人却也大限将至,遂匆匆开派立宗,坐号——指极星翁。

可惜的是,指极星翁在身之时,已然年岁无几,后苦苦撑来十几载,座下却只收了七徒,勉强将七柄宝剑传了下来。

这十数年间,他虽一心传道,久固山门,却奈何座下的弟子天赋不济,难继绝学,终得余生郁郁无欢,在化羽而去之时,年寿三百八十六岁。

临终前,他将自创的七套法诀要义,配与七柄宝剑分别交予七徒,并再三叮嘱道:“为师一生向道,所学道义皆在阵法剑诀,历一生心血,方成如今道行。可惜人世苦短,此七门心法只各成一决,未成总纲。望后世徒孙能出英才,得悟七星北斗之天道,将此七门心法归成总纲,届时吾门必能兴盛。本门名从七星,浩连一体,不得内斗,更不得外出生事,否则必亡。门下七峰乃天地钟灵之所在,他日必有唏嘘之人来袭,你等不可放弃。我已在天枢峰内布下大阵,如强敌来袭,可退入天枢峰启动护山大阵,能保无虞。此后诸峰亦可仿效天枢峰内之阵法,逐渐完善,待得阵全之时,便是我派兴盛之日。但在此之前,六峰可失,天枢不能失,切记,切记。”

对于祖师说的话,七徒自然连连点头,深信不疑,待到交待完毕,指极星翁又留下一古卷,这才溘然长逝。

说来,七星门也是颇为凄惨,好像专门为了应证指极星翁的话,之后门中传道才不过几代弟子,竟连连受难,最后只是堪堪守住了天枢一峰而已,至于其余的六峰皆被他派占去。

这里面,有所谓的正道,也有几个小门歪道,好在真正的大门大派,似乎并看不上七星门这几座小山峰,这才免去了灭门之祸。

对于这些,指极星翁好像早有所料,所以再三责令后辈选徒之时,要以心性为重,资质只是其次。

是以,他七星门挑来的弟子虽然资质欠佳,但明哲保身的道理倒是明了,来一个便让一峰,只弄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峰仍然还在固守着。

然而,如此这般之下,是难免会让人产生错觉,但指极星翁留下来的禁制法宝确实厉害,来袭之人多轮强势攻下来,北辰问天剑阵可谓大展神威。

之后,便再也没人敢打这最后一峰的主意,这才堪堪将他留下来的七本基础法诀保住。

据那“上仙”自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当时,直到那个时候,他七星门依然还只是算在“苟延残喘”而已。

是以,虽说七星门已然开派千年有余,但自从那一场浩劫以后,便封门闭山,久不外出,最后落到了连山脚下的人都不知道的地步,也不足为奇。

不过想来,仙人的这一番话还是有几分道理可寻的。话说青怀郡虽然不大,但光这落云山脉就占了十分有七。

加之,整个山脉高山峻岭,古树繁多,常年有云雾缭绕,连阳光进来都要弱上几分。所以说,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真有哪一个仙家门派长隐于此,也并非不是什么不可相信的事情。

这一带,早就流传着一个千年的传说,说是槐阴山上就住着一个美若天仙的“圣阴娘娘”。

对此,周边的老百姓深信不疑,常有听闻樵夫猎户误入绝境者,得“圣阴娘娘”搭救,方才化险为夷。

只是,虽然很多人都这么说,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过这“圣阴娘娘”的真实面目。

所以,纵然有人得了恩惠,却也只说其容貌美,不可亵渎,除了敬畏有加之外,无人敢去多加言论,生怕惹怒了神灵。

是以,听了“上仙”的一番讲述之后,当时的杨氏族长那是将信将疑,仍有疑虑。

纵然,他心中已然生了一些猜度,但杨氏却也不好大言其词,只是且听且忘,左耳进,右耳出。

或许对于他来说,哪门哪派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如若眼前之人真是那等传闻中偶有出现的上界仙人的话,那么村子里的怪事,定然可以得到解决。

于是,杨氏虽然不甚相信,却也觉得机会难得,忙又向“上仙”寻求起村中怪事的破解之法。

说来,这“上仙”或许真的颇好凡事,又或许是看出了一点门道,于是乎,不胜其烦之下,竟然又对族长杨氏,细细道将而来。

据村中的老人所述,当时那“上仙”曾说,这槐阴山其实本名为天枢峰,且整座山峰坐北朝南,中峡一线,是为君临天下,仙人指路之势,隐隐带有帝王之相。

仙人还说,天枢峰为涓水贯穿,南北两分,蜿蜒纵深,似分似合,已然化为了阴阳两极,呈现出天门之态,暗隐着天地大道,是为上上之所。

只可惜,山北虽好,却好尽了地时地利,不但坐拥七分灵脉,更伤了些天地祥瑞,采了不少山南之气。山北之下繁华,山南其下荒凉,原因也多半在于此。

依“上仙”所述,山南虽仍有丰腴,也不失为一处良脉,却又因多雨潮湿,阴木滋生,已然成了一处阴极之地。

好在天地本就玄妙,万物始生之初,便有阴阳两仪伴生,且杨槐本为一家,槐分为阴,杨分为阳,自生自克,纠为木属,这才弱去了少许,他杨氏家族阴盛阳衰,女多男少之势,若是换了其它姓氏,恐怕不出五代,必将消亡。

此话一出,当时的杨氏族长大惊不已。话到了最后,那“上仙”再道,如若长此以往的话,那他杨氏一族也会如之前的众多族氏一样,是个劫数难逃。

言语之间的道理,不是常人所能明了。当时的族长听了以后惊为天人,忙以重金相求,再求破解之法。

然而,既是仙人,又哪里会要凡人这些金银事物?

那“上仙”摇头纷纷,俱无所求,只说天机不可泄露,他虽有力破解,却也得不了长久,说是解铃还需系铃人,若想要长久的话,那还需当地人做三事等一事,是为因缘际会,时候未到。

说完之后,仙人点指成笔,凭空成卷,学了他家祖师留下来一册纸卷,人似再无眷恋,便欲拂袖而去。

杨氏族长见状大急,好言相求之下,再三挽留。无奈,仙人已然聊无所趣,最后也不知施了个什么法式,竟然就此凭空虚无,消失在村口的山岩之上。

杨氏族长遂才明白,自己当真遇到了那传闻中才会有的神仙。

只到这个时候,他才恍然想起刚才的事情,自知定然是因为自己提及的俗世凡物,扫了上仙的兴致,这才引得仙人愠怒,遁身而去。

想明白一切,当时的杨氏族长懊恼不已,捶胸顿足,后悔莫及,于是慌忙跪拜。

然而,仙人已走,纵然再是敬仰,那也是徒劳而已。好在“上仙”临走时还念了点情分,给他留下了一道纸卷,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于是,杨氏又拜了良久之后,方才伏跪于地,将手中的纸卷小心打开,以看仙人到底留下了何等教诲。

不料,那纸卷虽手感奇差,了如黄纸,可一经打开后,顿然光华大现,如有神机。

只见,其上九字中染朱红,金丝游边,神光泛体,其间笔画尽显神妙,忽隐忽现。

纸卷上龙飞凤舞的几笔,写的乃是篆文古字,神形俱有,更似天咒神符,苍劲有力,顿让人见之心生敬畏,叹为观止。

杨氏族长本还有沮丧之色,如今一看之下,顿时大喜过望,自然知道自己得了仙人至宝。

他哪里还敢怠慢,忙恭敬地将纸卷收入怀中,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奔走相告于村中族人,先是叫停了众人手中的琐事,又请了村中唯一的秀才,再叫上村中略有名望之人,一并来到了村中祠堂,说是有大事相商。

等众人到齐,杨低忙将怀中藏卷拿出,以供众人观摩,并将自己得遇神仙之事,如实相告。

可奈何,当时卷中光华皆以敛去,恰逢又有人出来作证,说是见他在村口自言自语不断半天,其容疯癫,形态可笑,是为装神弄鬼,搬弄是非。

所以,如今听他这般说来,在场之人无不嘻心嘲笑,更有甚者不顾其威,恶语相向。

如此状况,族长杨氏百口莫辩,好说歹说,竟无人相信。

族人见状,皆以为癫狂,摇头不止,便欲散去。杨氏无路可走,情急之下,只得一头磕去,以求神仙显灵。

霎时之间,门庭之内光华顿现,九字朱光之下立犹如龙凤游吟,直惊得当时在场之人,无不回头拜倒,忏悔不已。

事到现在,所有人这才终于相信了刚才族长所言,遂又令那秀才回身来看,都指望着他能道出个一二来。

然而,鬼村杨氏积弱多年,虽然还有个秀才遮羞,可惜这秀才当时年事已高,老眼早显昏花,是以看了大半夜,他口中却依然还是支支吾吾,竟然连个话都没能说得通透。

众人见状心急,几番催促之下,总算明白了其间的意义几分。

依老秀才所说,字卷之中字眼尚还有据可查,似为道家箴言,为朱字玄机。

虽然,他大体意义还算明了,但卷中九字字里行间,条理难分,意喻难明,且一字多形,一形多意,变化无数,简直就是繁缛复杂,错综难喻,想要完全看个明白,不是一时半会所能办到。

众人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逼着那枯老秀才,强睁了双眼,忙乎了几天几夜,查阅了无数的典籍,方才找出了这九字之间的一些门道。

到了今天,纸卷上面倒底写了什么,已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不过,从那以后不到几月,当地人便发现一件更为奇怪的事情。

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这名不经传的鬼村门口,竟修起了一座占地颇大的庙宇,起名为九明庙。而庙里面,竟然还供起了三清玄祖神像,庙外,立了块巨大通文石碑。

其上,文词虽不稀奇,但一看之下,却似大有神助之威,意义不明而喻。

只见,石碑上开篇大书写道:天地人君亲师,太清玄祖正神庇佑,槐树堂上宗祖明德。敬天地玄黄佑杨氏开泰,拜上上三君祈子孙满堂。

其下又有小文撰述,描述的正是这座庙宇的由来出处。字只有寥寥十几行,日子久了,周边左右的人渐渐地也有所传闻,说是槐阴山上得有神仙迹出,已然得道飞升,开山立派,还特意留下了天书一卷,以供世人参拜顿悟。

此等传闻一经传开,无不又惹得周围怀有佛道之心之人前来探究。

人们观而望之,真如传闻所言,那庙堂之上“天书”高悬,庙堂之内三座始祖神像端然威坐,其形神妙,其威自散,来往之人望之,无不群而拜之。

然,那“天书”但见有人来拜,便乍现光华,可见金光缠绕之间,熠熠生辉,似为神仙欲来之兆。

众人见状,无不是惊得匍匐不起,真以为神仙道来,教化一方。一时间,此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知道的人那是越来越多,晃才数月光阴,庙门外那是时常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恰时,事出不到一年,山中竟真有两个道士装扮的仙人下来。

这二人,似有道骨仙风,气宇不凡,来了以后便开坛做法,画符降魔,行了三天善事,驱了四方污秽,更说若是能拔去方圆三里的槐木,此地的阴气便可完全去除,化为天地聚灵之地。两人言罢,便又回到了村口庙堂,就此停身不走。

这件事很快就在当地炸开了锅,引得四周怀有虔诚者无不争相来拜。

然而,人们跋山涉水刚到了村口,却见那传说中的“二仙”已然端坐于村口,容颜虽现神妙,却一言不发。

众人惊诧,皆以为神仙愠怒,群起跪拜,而后终有人发现庙碑之上,不知什么时候竟多了一张不大的黄纸金字,耀眼告示。

人们群而望之,遂有见识者呼道:“金字门书?”。

此言一出,众人舍心望去。只见,庙碑之上真有一行金字大现眼前,其文简约,其字风华,开篇竟然写道“开山门书”四字。

众人见状,心中皆是俱震,不由向那几行金字细细看去,又见下文诰曰:“七星连珠,星象已致,七星门开,普法众生,山门大开七日,以招天下贤士,广收门徒。”

当时众人得见,当下便有不少人伏地而拜,泣不成声,是在叹他青怀荒蛮之地,历尽千年,终于有仙门来立。

此事一出,众人无不欣喜若狂。一时间,有人抱心一试,有人奔走相告,周围的人也很快得知,原来真的如传闻所说的一样,这槐阴山上竟真有仙门道家,在此开山立派。

于是乎,九明庙外一日之间便已人头窜动,周遭几百里之内更是人才尽出,树上地下,无不见人影,山中小道人满为患,人们几乎是挤破了头皮。

之后,二仙留七日,入二百人而归,随后便又久不得其闻,而这件事也很快又沦为了人们的茶资饭谈,多有不见者妄言。

然而,又过几年,逐渐有当年入门之人归来,探亲寻友,道相初生。这些回来之人,在降伏几处鬼怪之后,便又就此隐匿于山中不见,说为红尘已断,凡心已了,自此之后便再难寻得踪迹。

一时间周边哗然,装神弄鬼之说尽破,人们这才完全相信,山顶之上真有仙门道派立于其中。

其后,槐阴之名渐被遗忘,天枢峰名广为流传,更有山北村镇之人,频频迁来,周遭村庄,纷往涌入。富人出钱,常人出力,摇地三尺,开荒掘岭,开始砍伐槐树,在山南脚下大兴土木。

之后没用上几年,原有的庙宇已被当地人扩成道观,堂皇一般,气势初现,又因九字高悬,坐号九明观。

或许是这九明观太过于灵验,求子得来,求孙满常,姻缘皆应,福祸有报,又或许是世间之人,多以向往神仙之地。

是以,这往来的人日渐多了起来,才过短短几十年不到,这里已然从当时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如今的一处城镇。

九明观声名渐旺,当地人那也是每逢初一上香,十五朝拜,一年一祭祀,三年一大修,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至于说“九明城”这个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