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氏秦朝

炎帝造农具

王氏秦朝 游客1555065791905 1697 2019-05-10 07:20

  

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轩辕黄帝以后,蒙黄帝不杀,便来到历山,开始焚林拓荒,从事稼穑。历山,位于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处,古籍中又称烈山、厉山。历山背后有一块面积约400亩的平台地,相传就是炎帝垦荒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四顷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记载:“炎帝焚林耕种之处,四周岗阜围合,俨如城郭,中为平地,田可四顷。故又名四顷梁。”炎帝时候,涿鹿城南的桑干河泛滥,一片荒芜。炎帝带人登上历山山顶极目四望,发现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这块山地四周有土丘环围着,就像黄帝城一样,这就是四顷梁。只见蒿草丛生,遍地荆棘。炎帝非常高兴,他连蹦带跳地跑下山顶,来到这块平地上,立即带领人们焚林垦田。熊熊烈火燃烧了好几天,拔草、挖地,一天、两天……那时候,刀耕火种的,刀是什么样的刀?石头磨成的刀;斧是什么样的斧?石头磨制的斧。这人手少,工具笨,进度特别慢。炎帝马上派神鹊给黄帝传信,请求派人来支援,以免误了农时。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黄帝正为恢复农业生产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给炎帝调派了一千名兵士赶到了四顷梁。大家一起汗流浃背地干活,进度还是慢,那石刀、石斧一类的兵器一下只砸一个小坑。再看兵士们个个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样才能加快进度呢?炎帝可是个经验丰富、爱动脑筋的好庄户,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间有孔,与上面的犁架连接着,用绳子绑牢固。犁头尖尖的斜插进土里,前面有兵士拉,后面有兵士手扶犁架并用力向前推着。这个石犁所过之处,黄土尽翻花,这样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几倍。这是农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们为这种农具的发明欢呼雀跃,由衷地称赞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历史的脚印,是文明的见证。今天,从黄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处发现的远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先民们生产、生活、争战的本来面貌。

继发明石耒耜之后,炎帝根据多年来了解的农具方面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木耒耜。据说炎帝后来到湖南任职时,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里以耒耜命名的以纪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阳等。

炎帝在四顷梁住着,专门负责为黄帝司农,连年垦荒种地,发现人们依然劳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时候。爱动脑筋的炎帝又琢磨起来。他从人拉犁的姿势上受到了启发,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农村还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牛耕田的场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在我国,上古时期包牺氏时代就进入到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阶段,这在考古学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当地就流传着马师皇(皇帝的牧正)驯养六畜(指牛、马、羊、鸡、狗、猪)、神农驯牛耕田等民间故事。汉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组字,说明人与牛、牛与农耕早在造该字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牛与耕田犁地是分不开的。牛是一种温顺的大型牲畜,自古以来与人类相存相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它吃苦耐劳,为农业生产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人类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驯牛耕田,是农耕经济的重大突破,也是生产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对于华夏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炎帝被尊为中华始祖之一、中国农耕经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中,炎帝在历山四顷梁拓荒种田,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而,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人们在这里安家置业,娶妻生子,繁衍不息。这些后人都以农为本,世代相传。炎帝的儿子柱,因为善植百谷百蔬,而官为农正,即管理农业的大臣。到了虞舜时代,舜帝亲自到历山上焚林垦田,承继着炎黄大业。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茹毛饮血到耕田种植,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朴素的追求。始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开拓创造,他们开垦延展着种植的土地,他们坚守捍卫着生存的土地,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使人类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现实,使文明在他们的身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记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