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阿赖耶梦游记

第十八节 内心里的迷惑

阿赖耶梦游记 定慧风尘 3668 2020-06-16 07:22

  

是谁在打扰隐居者的清静。似若普渡世人,似若只是厌倦了生活。有蝉鸣的夏日更加安宁,有雨的丛林更加清静,有人的寺庙,才更像禅林。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寺庙的禅修体验很快就结束了。在散场之前,有一个答疑活动。这个活动有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抄经,心经、道德经或者论语,只抄一炷香的时间就可以了,不求甚解,是早已备好的字帖。有钢笔和毛笔两种,任君喜欢挑选即可。

第二个环节是茶歇,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谈谈体验。就像来的时候,会让做个自我介绍,谈谈自己是谁,如何因缘来到这里,期待从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什么。说是禅院,到给我了一种心理沙龙的感觉。

而第三个环节则是主持的答疑。她本是不愿意做这件事的,因为佛门说错一句话,落三世野孤狐的传说。但落不住劝,做活动不露面也不好,便还是做了这个环节,也算是普度众生。我们稍后再谈。

那天清晨,做完早课,食饭毕,稍做休息。大家便依次排队挑选想抄的经文。稀稀疏疏有一些耳语。类似心经最短,功德最大;现在比较流行国学一类。我本来也不在乎这些,更也听不完整在说什么,索性便安安静静的回归自己的鼻息,求一片心灵的乐土。而轮到我时,我选了论语。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的贪心。经书是可以带走的,道德经和心经只有一册,而论语有四册。

整个过程禁语。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小学班主任为了阻止男女生画三八线和打闹。三天不准男女生互相说话。其最后结果是,所有人都受不了,最后都相互说了话。但我,好像那时就有点怪,竟觉得其实并不是那么大的事,不说便也没说。现在想来,是有些孤僻,还是有些道德感过高、唯命是从,或者傻乎乎与自命清高呢。那毕竟是年少的自己,本未曾成熟,时过境迁,何必难为自己,以现在的高度去要求曾经的自己。或者,因为现在过的不好,所以,夸大了曾经自己的全能感。或者……

越想心越浮躁,赶快把心思拉扯回来。

原本以为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抄很多,但实际加了点速,才勉强抄了一节。即使背后放了净心的古琴声,但这种安静与安心,反而让人回到自己,便开始思维涣散,杂念丛生。

手一直在缓缓移动,心却思虑万千,一会儿闪出一些片段的回忆,一会儿陷入某种莫名的情绪,有时又因文字而杂想太多。

比如,论语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到底是学习,还是练习。

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自重、温良恭俭让,仿佛佛教的十善业,不杀盗淫,不妄语、恶语、两舌、绮语,不贪嗔痴。又好像道教说与善仁,言善信。基督教说十戒与布施饥饿者有福了等福音书。如果用心理学来看,这是边界与本性,但小时候又常被教导,这些传统都是帝王统治的工具。虽然这教导也有洗脑的嫌疑,但想想罗马时期的宗教哲学、艺术与政治统治,谁又说得准对错呢。不过我还是喜欢社会契约论的说法吧,毕竟我还是希望社会能更温和、光明一点,但现在国家的状态,不可不说不乱,有诚信而不为利益、自尊伤害他人、弄虚做假的,几乎寥寥。如果用提倡什么,社会则更缺什么的角度来看。历代历朝,是不是都缺乏道德呢?历来的诗词小说可证,再想到孔子也提倡不古与诗经的纯朴,那历史上,有国家存在后,真的有过道德普及吗,这是个疑问。在我遇见过的人里,或许还是中产阶级比较好吧,优于他人,可以全世界旅游,有空闲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太会卷入一些无奈。当然,这种得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如果是努力改变阶级的人,不见得怎么好过。

回到论语,说是帝王统治之术,也不能说不是。像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放在如今,真能做到吗,特别宋朝以后断了文化,秦朝以后四次焚书的我国。如若父母不慈,或者无知,像家暴、小三、经济纠纷、抑郁症、骗婚、同性恋等屡见不鲜,那孩子该怎么办呢?如果一个家庭,本身就是完全破碎的,即使能帮孩子看到光明,那也只是乌云中有限的光明。如果孩子选择离开会好于留在父母身边,让孩子好起来的方法会给家庭带来麻烦,那又该怎么好呢?好在世界本来就不完美,大多也得以活下去,人与人也因此有了多样性。如果放大视角来看,是做利于社会的人还是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人,或许本就不是能完全平衡的事情。长大后慢慢觉得,马克思或许是正确的,这不就是矛盾吗。只是,理想太远,乌托邦难以实现,就像反比函数也只能无限接近。

最近今天,越来越多过往的回忆在我脑中闪现。有些关于自己,有些关于他人。还记得有人说还是少年好,其实少年也有烦恼,只是烦恼的种类不同。只是,我们在成长,所以也选择了遗忘。遗忘了过往的痛苦,也遗忘了当初真善美的纯真,化作了一种被归于必须社会化的天真,从而越来越忘记了自由与快乐。其实,马克思是以经济的视角看世界的,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事实。

时间到。等写完最后一个字,头脑好像反而清明了许多。主持活动的人说,抄经和念经、打坐、径行一样,接受出现的所有东西,不要刻意去解决或者压迫,它就是属于你的,与你的现状。接受它,爱它,也去爱你自己与你身边的人。这话好像以前也在哪听过,想不太起来。

茶歇很随意,有一位小比丘坐在一张方桌前泡茶,大家可以随意拿取,也可以和她谈上两句。桌上有一些素饼干和卤豆腐条,比想象中好吃。除了本来美味,还可能是因为思绪耗费了太多能量。

“道德经里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又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那道教是讲出世呢,还是讲入世呢?”

“道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很在乎身体的重要性,为无为。但有无相生,反过来看,道家也讲心的重要性,不过是虚与渊,同样的,他也很讲为的重要性。很像儒家的中庸,但又有所不同,它是早于情绪之未发的,是一种天地自然的无为,就像佛教说的无明、六入/五识、名相升起之前,你是谁?这是要修行得道的,不是言语可以说明白的。”

“没听懂”

“就是它即讲出世的重要性,又讲入世的方法。要相对、辩证来看。凡事不能太过”

“那如果我想出家,家人不准怎么办”

“那你要先想清楚,你是真想出家,还是想逃避,或者为了灵性的虚荣。”

“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人插言道。

“可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啊。叔本华说人生不过是在追求的痛苦和追求到后的空虚间徘徊。”我反驳道。

“可尼采也说过,要做超人,要把精神变成骆驼和狮子,承担灵魂的沉重和独立。”

“美国讲自由、民主、天赋人权,而我们讲社会的发展和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结果会是不一样的。”

“理论、发展和现实是不统一的,说这些,太过于不合时宜。就像尼采和伽里略的不合时宜。”

“所有才有选择的重要性,像这两天做了很多事,但不会觉得心烦和累。如果回到社会,又会开始很忙,如果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就会没有发展。”

“为什么一定要过更好的生活呢?”

“因为我朋友现在都过的很好啊。感觉梦想欺诈了我。”

“你真的需要这些吗?”

“我想起了唐吉柯德,能不能和扎拉图斯特拉对立来看。”

“我不知道,心好累”

“西方神话也讲究英雄主义,以前歌剧指环也是。”

“在一神论之前,有众神,选折哪个神,也是在选择你的生活方式。”

“你应该先去实践,做什么都好,不要想太多。”

“我工作了几年了,都不是我想要的,很痛苦。好像陷入了循环”

“那你接受这样的循环吗?”

“好想也挺好的,但,又不甘于这样”

“尼采说狮子要变成孩子,就像荣格的永恒小孩,炼金术的金子-红石,道教的元婴,佛教的自性。所有,还是要修行。”

“可修行成功之前很痛苦怎么办。”

“修行本来就很痛苦,人生本来也就是赌博。但追求精神的同时还是要务实。”

“还是要工作,要赚钱。如果你缺乏安全感,可以去做创伤治疗,而第一步,是建立安全感。你可以去看看《寻求安全》”

“其实打坐就挺好。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以及等持。”

“好,我都去试试。”感觉心更累了,好想每天就吃喝玩乐,不缺钱,想这么多意义干嘛。

接下来还有主持的开示,但听了这么多,实在不想再听下去了,我提前离开了寺庙。想想还是应该去找份工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